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心理健康的论文【优秀10篇】正文

心理健康的论文【优秀10篇】

时间:2024-02-12 17:53:42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心理健康的论文【优秀10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1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实验、测量、调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这不能充分揭示深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多处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药,但是这方面深层次干预研究及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心理疏导与咨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具体干预理论还不曾出现。

2.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想惯性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从教育学伦理上讲,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出发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发展的真实体验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以自我发现为目的促进心理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道德品质问题的不足,从而在不自觉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约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6.关注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已从本科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多数研究生经历一帆风顺,受到社会厚爱和同龄羡慕,更易形成较强优越感,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减弱。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这些心理特点是实施教育内容、采取教育方法的基础。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形成适合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完整、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提高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的论文 篇2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加强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地就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就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2]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34+89.

[3]王梦梅.试论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0:174-175.

心理健康论文 篇3

一、校园创业环境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学生兼职的市场非常广阔。

学生兼职是学生减轻自己经济负担的需要;学以致用的需要;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增加社会经历的需要;为走向工作岗位大基础的需要。

团体消费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流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必然。

团体消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团体消费使人们节约金钱,节约时间,用尽量小的投入获的最大的消费实惠,学生团体消费就更有市场,学生是纯消费者,品牌意识和品牌忠诚度非常高,学生消费也是走在社会的最前沿。团体消费是个性。品牌。实惠最佳消费方式。

打造高校团体消费终端市场,其商业市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二、校园创业宗旨

着力于高校市场的开发,建立校园兼职平台,学生实践平台,校园商业平台,服务学生,服务高校。

三、创业主题

关系学生成长: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边学习边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市场,由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经营自己维护。

四、创业目标

占领高校消费终端市场以及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消费市场,打造高校创业的品牌联合舰队。

五、市场需求点

1、学生减轻自己经济负担的需要

2、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需要

3、学生个性消费,品牌消费。实惠消费。安全消费的需要。

4、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的需要

5、响应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需要

7、商家要求打开校园市场的需要

8、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六、项目商业潜力

此项目的长远目标是占领高校消费终端市场,以及以高校为中心的终端消费市场,其商业前景不可估量!

公共关系与网络相遇的论文四

项目:零售服装店,20平方米左右,走平民化路线,店址位于东莞工业区。

财务情况:准备投入5万元资金,目前拥有2万元闲余创业资金,服装店计划面积20平方米,店面租金1200元/月,店面转让费1万元,装修6000元,员工一名,试用期两月,试用期间工资1300元/月,期满加提成。剩下的资金用来进货。此外,蔡先生还开有一家补习班,每月可以提供资金6000元投入到服装店,如果服装店前期资金还有缺口,计划用补缺。

针对蔡先生的情况,记者采访了成功创业人伍小姐,伍小姐认为,开服装店无非从铺租、装修、进货环节和人力成本来省钱。

租金支出并不大

包括店面租金和转让费,从蔡先生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处东莞工业区,店面租金仅1200元每月,两按一揭,前期也只需要一次性支付3600元,所以,租金并不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转让费才是应该重点考虑之处,不过,无论是铺租还是转让费,都可以通过和原租客进行商讨,争取分期付款,不过,分期付款往往要付利息,对于有能力一次性付清铺租和转让费的经营者,伍小姐不建议进行分期付款。

装修要亲力亲为

蔡先生的服装店目标客户是普通老百姓,且店面只有20平方米,因此只需简单的货架、醒目的招牌即可。普通的招牌只需100到200元/块。从店内的整体规划上,到石灰、地砖、灯泡、货架等装修的材料的购买、到店内的装修过程等,最好是亲力亲为、亲自监工,这样既可以降低装修成本,又可避免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另外,地板、墙壁、货架等各个装修部分要分别请不同的团队做,比一家装修队一条龙服务能省钱。伍小姐算了一笔账,假设店面需要10盏摄灯,自己配备好灯的话,只需装修团队花上一天的时间或一次性就可以搞定,费用大概只需要100元。

进货要多款少量

经过初步计算,由于店面只需要简单货架,每月有6000元的资金可以补充,转让费平摊下来按每月20xx元计,蔡先生首月尚有13000元左右的剩余资金,在前期投入上并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如果用1万元的资金用来进货,按每件衣服20元的进货成本来计算,可以一次性进货500件,支撑一个20平方米的店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建议,对于没有经验的经营者,首次进货最好拿多几款,每款少拿货,这样虽然拿货的成本可能高一点,但不用承担滞销的风险。经营一段时间后,确定哪个款式比较热销再补货。等经营到比较成熟之时,再拓展业务,比如通过低价倾销等手段促销,或通过购买次品进行再加工来降低进货成本。

招人要有试用期

开店初期,应尽量节约人力成本,20平方米店面,一名店员就足够了,最好规定一个约2个月的试用期,不但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也可方便店主和劳工双向选择。东莞的劳力成本比起广州等大城市低,且工资月底结算,可以用每月的营业收入补给,试用期间每月1300元对蔡先生来说,应该不会构成负担。

心理健康的论文 篇4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此,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剖析形成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层面出发,缓解这一现状。

心理健康论文 篇5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当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正确定位和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早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是人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拥有健康则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对于什么是健康,长期以来,对其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有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没有思想上的问题。而早在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成立时,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职教育迅速崛起,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受到关注。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与高职学制相匹配,如何与高职的专业课相衔接是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重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型,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超过一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但是,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仅有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实践研究,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和成长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①大一新入学的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症状。大学教育由中学时代的“填鸭式”的被动教育转变为了大学时代探索性的主动学习,许多学生原本就基础知识薄弱,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高职阶段的学习特点――学制短、课程多、知识与实践并重,因此不少学生觉得学习的压力很大。在这个阶段,学生极易引起厌学或焦虑等心理问题。②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当学生之间的友谊度过蜜月期进入磨合期的时候。当代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这部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自控力差,不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容易与舍友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③处于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渐成熟,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关注。因此,恋爱问题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易陷入感情旋涡不能自拔。当对异性有好感时,不知如何表达与处理;当被对方拒绝或恋爱失败时,学生常常出现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探索适合高职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这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3.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有许多特殊性。而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本科教育,面对在校学生人数已经占据高校总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生,相关的以高职生自己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却很缺乏。因此在实际高职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院校采用高度浓缩、大综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课的效果确实不好。

未来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在遵循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多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业成长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从“案例心理学”到“理论心理学”再到“实践心理学”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适合的范式[2]。具体来说,每节课程都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开篇。通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典型案例、相关的视频等,破题明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第二环节:授课内容。介绍相关心理理论及心理知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应对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第三环节:心理感悟。通过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名言警句,视频等,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巩固课堂知识,强化习得行为[1]。

3.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自我意识、健全人格、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在校园中的深入展开,必须建设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这支队伍可以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甚至在校的学生组成,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和咨询。同时也要加强对专职、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努力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鼓励专职心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成长分享活动,定期选派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多举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讨论会;鼓励教育教学工作者选择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推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稳步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上,应该渗透在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单单是专职心理学教师的工作,应该发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中。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希望找到一条真正符合高职学院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让高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赛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国职工教育,20xx,(20),

[2]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心理科学,20xx,(5).

[3]鲁挥,何宪平,邢国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模式研究,20xx,(22).

心理健康论文 篇6

【摘要】本文章是写关于大学生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的环境下,对社会心理这块“晴雨表”的反映,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先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然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后的意义。还有现在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原因分析,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让这些祖国的栋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将来能够对我们祖国的发展、富强做出自己贡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正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论文 篇7

一、加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

1、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同。

2、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项目是通过不一样的运动强度,或者是速度,或者是运动的节奏来改变和转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发泄,放松他们的紧张感,保证情绪稳定,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

3、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有研究报告,体育教育可以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二、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了解问题所在。目前,一些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体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必须慎重对待,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的是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重视情感教育,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学习,重视情感教育,除了上课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术,要应该考虑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课堂上行为表现失常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关心,真正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他们对锻炼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需要如何锻炼,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喜欢学才爱学,才能与老师交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

3、适当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真正放松。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活动都是有一定强度的训练,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性,甚至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有的学生会认为和考试冲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后学习时间减少了,影响成绩,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设立竞争目标,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有意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挫折、威胁和冲突情境,自己学会平衡自身与环境关系,通过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公平竞争,鼓励学生,安慰学生,增强学生投身体育活动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地放松下来。

4、结合心理素质培养,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运动也是培养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式方法,让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参与运动项目,锻炼他们的品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体育老师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应该避免体育老师们的命令式的教学或者是放养式教学,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门性的训练,或利用一些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产生对运动的兴趣,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行和心态。

心理健康论文 篇8

摘要:文章从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研究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促进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xx(01).

心理健康论文 篇9

音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着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 理学 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 艺术 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 治疗 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 现代 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 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老师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12.9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5.12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

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 治疗 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心理健康论文 篇10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转变。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当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使他们没有约束,只知接受,不知赋予,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自私狭隘,斤斤计较,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爱炫耀自己,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行为懒散,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爱追新求异。

5、 嫉妒。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羡慕、恼怒,习惯冷嘲热讽,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悲观失望。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过高期望,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只求别人照顾,不知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好为人师的习性。学会倾听,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宽容,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才有宽广的胸怀,敞开心扉与人以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