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正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9-08 16:10:30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巅”“滋润”“寄托”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公公博大无私的爱,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4、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教学重点:

1、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2、品读课文,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像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孩子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解和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借太阳的目光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

是呀,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生自由初读。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生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同桌互读检查。

②齐读生词。

4、检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什么?(这是文章的总启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去写)

2、观察一下,你从句式上明白了什么?(这是一个排比句,句式整齐)

3、指导朗读

4、那么太阳究竟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又知道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说吧。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吟诵,读中感悟

(一)学习2——6自然段

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他听说过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他会看见什么呢?(河流、大海、森林、人类、动物……)他又会听到什么呢?(河水哗哗流、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欢笑……)

过渡:他知道我们小朋友的哪些事情呢?他又为小朋友们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第2自然段。

2、导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读)

(2)孩子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思)

(3)交流感受。

(4)你能把你的感受批在这一段的旁边呢?(板书:批)

(5)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吧!(板书:读)

3、总结学法。

4、自主选择学习第3——6自然段。

按照刚才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从3、4、5、6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读——思——批——读的顺序自主学习,行吗?开始吧。

5、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反馈。(注意:相机交流指导)

(1)第4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汇报。

②教师指导: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有什么问题吗?

③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写“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而是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课件出示:

叫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

叫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④能读出心中那甜如蜜的滋味吗?

⑤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那甜蜜的心情、那流露出的甜蜜的笑容等。)

⑥小结:一个“甜”,一个“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瓜果的甜,还感受到了孩子的欢乐,家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种写法真妙呀!让咱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这一段)

(2)第6自然段

①体会“滋润”的意思。

A孩子们,当你非常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水,感觉怎样?

B水分充足,感到非常舒服,这就是“滋润”的意思。

C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鸟儿的歌喉,让它快乐地歌唱;滋润了山川,让山川充满生机;它还滋润了什么?

②小结;

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给小鸟创造了一个多美的家呀!让我们和小鸟一起用自己满心的爱歌唱大自然,歌唱那滋润了万物的太阳公公吧!(齐读2——6段)

7、当当小诗人。

太阳公公还知道什么,还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谁来当小诗人继续往下说。

课件出示:

太阳公公还知道小朋友喜欢(),就发出光来,放出温暖来,让()。

8、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激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学习7——13段

1、太阳公公就这样每天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师引读第7段)他最爱小朋友了。他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爱—(生接读)也爱——(生接读)。

2、师:其实,孩子们也是同样爱着太阳,你能从文中的语句中感受到吗?引导读8—13自然段。

3、让我们读出来吧,把我们的心里话向太阳倾诉吧!

师生分角色读,指导学生读好“太阳,你好!”

4、你还相对太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

二、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没有饥饿、没有战争、热爱和平,向往和平,让世界充满和平,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希望,而要实现一切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去共同创造。所以,太阳公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所以,太阳公公最爱孩子,一切来到太阳下的孩子他全都爱。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问候,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带着心中的感激,再向太阳公公道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2、太阳公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写下来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五副对联。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卷”,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门好学问。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背诵文中对联。

教学难点:

理解对联的意思,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感受对联的对仗、音律美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目标: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春佳节,万象更新,人人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同学们说一说,人们都用哪些举动来迎接这欢乐祥和的节日呢?

……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想大意。

3、理解词语,不理解地方作好记号。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及时正音“卷”

2、讨论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祥和

3、分自然段读课文。

4、听录音读课文,想想课文大意。

三、梳理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大意。

2、出示长句子,指名读好停顿。

3、梳理课文大意:哪里是写春联内容的?哪里是写春联的形式?

相互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读生字,想想怎样写这些字?

2、指名说一说

3、师重点指导“祥”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

搜集两三副对联,准备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背诵文中五副对联,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及时评议

2、读课文中你喜欢的对联。

二、精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细读“春联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标上句序,想想每句讲什么意思

(2)指名读,齐读第一局,注意读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3)指名读,指导读出“漫游“的喜悦心情。

(4)指名读第三句,投影出示这副对联,引导思考:这副对联是怎样描绘美丽风光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反复读这副对联,体会意境

(7)指名背诵这副对联

(8)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三句对联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师引导。

(9)指名读第七句,引导说出本段的结构段式

(10)小结:这一部分举例了春联的主要内容。

3、学习“春联的形式特点”

(1)字读,画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投影出示:

绿柳梳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说一说这副春联的意思。

(3)齐读,背诵

(4)以此联为例,讨论春联的特点。

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声律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5)复诵前面四副春联,体会春联特点。

(6)引导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7)齐读。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告诉我们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四、朗读课文

五、迁移练习

1、四人一小组,交流搜集的春联。

2、按组进行班级交流,让学生记录自己喜欢的春联。

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五副对联

2、用“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写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文章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肠、烫、汤、睬”等生字。

2、能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读好人物的对话。抓住人物对话,揣摸人物心理。

4、懂得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5、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第一段,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二、揭示课题,简介主角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2、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3、简介扁鹊。

4、过渡:扁鹊是一位名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是中医的鼻祖,曾经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是有一位病人,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想法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内心想法呢?

生: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我觉得扁鹊是非常诚恳的想为蔡桓公治病。(带着感情读)

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从他的动作又能体会到什么?

找动词:“一会儿”体会到时间很短暂。

师: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公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2、再读读蔡桓公的语言,你能从蔡桓公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3、确实是一位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师: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五、自主学习后两次见面情形

学生用以上方法自学,教师出示自学目标: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公的心理?

师: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从语言体会到扁鹊越来越焦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引导朗读)扁鹊是一位有责任的名医,看到蔡桓公明明有病,却不肯医治,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更加严重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他心急如焚。

师: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男女生对读)

师:可是蔡桓公呢,对扁鹊的劝告有什么表现?(不高兴。不屑一顾。)

师:蔡桓公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学生交流

师: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公怎么样?

“固执己见”。(板书)

师: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有责任心。很高尚。很爱国。

师:(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师:(再次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师: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完成一份蔡桓公的病历。(课件出示表格)

(师引导读病历)

师:蔡桓公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公死于什么呢?(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六、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啊(板书),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量成大错。

2、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3、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激趣: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寓言故事都是从古文中翻译而来,如:郑人买履,亡羊补牢等等。

2、推荐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另外自己课下搜集一篇古文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并熟读古文。

【板书设计】:

扁鹊、蔡桓公

医术高明、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俺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昼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身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同学汇报初读的感悟。

1、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2、同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考虑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同学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局部,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18 动物的“睡眠”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以前学过哪些童话?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四季童话》,你觉得课文中应该有哪些主要人物?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澡烤烘蕉橙均匀

喷香彩霞清凉撇嘴滴答叮咚

漂漂亮亮纷纷扬扬色彩斑斓活泼可爱

2、理解文中的词语。

笋芽:竹笋。是竹子从地里钻出的嫩芽。

盐巴:食盐。由海水或咸水湖中的水晒干而成。

桂花:一种叫做木犀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开出的魄或暗黄色的花,供观赏,又可做香料。

恬静:安静;宁静。

三、自学思考。

1、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找出来,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春姑娘爱笑,笑出一个暖暖的太阳。

春姑娘爱哭,一撇嘴就细雨沙沙。

春姑娘爱跳舞,把舞会办的漂漂亮亮。

2、为什么说秋姐姐最喜欢吃果子?

秋姐姐最喜欢吃果子。

秋姐姐挎着篮子,开始采集最香、最甜、最饱满的果子。

3、雪花,纷纷扬扬地撒下。撒的很轻柔,很恬静,很均匀,很有层次。

冬哥哥在用雪作画。

4、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讲述了他们的`什么有趣的事儿?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

春姑娘:美丽、生机勃勃。

夏娃娃:阳光炽热,变化无常。

秋姐姐:过中秋节,收获、团圆。

冬哥哥:白雪覆盖,美丽无比。

四、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诗歌。它以拟人的写法,抓住四季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迷人的四季景色。四季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象,你们喜欢四季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六、板书设计

四季童话

春生机勃勃

夏热情似火

秋果实累累

冬白雪皑皑色彩斑斓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教学难点:

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引导质疑。

1、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葫芦娃》等,导入神话

2、指名读本课生词,复习巩固。

3、课文围绕哪句话写?

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有人说“聪明的人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你能读成哪个词?(创造)

4、围绕着“创造”你想知道什么?

5、整理重点疑问:盘古创造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

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宇宙最早是什么样的?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

2、理解“混沌”,感受荒凉。

(1)“混沌”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词典的意思理解词语)

(2)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宇宙中“混沌一片的东西”是指什么东西?(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都混在一起。就叫——(混沌)。

(3)在你的想象中,“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

3、师小结: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模糊一团,什么也看不见,分不清天和地,白天和黑夜,没有美丽的日月星辰,也没有动物和植物世界一片荒凉。

三、研读2—4自然段

(一):品悟词句,感悟“开天辟地”之难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词。

2、出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换词比较:“抡”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抡”与“拿”“提”“拎”有什么不同?

(2)动作演示:谁还能把“抡斧猛劈”的动作演一演?从这一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力量、勇气和决心?

3、出示句子:“只听见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你从这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2)找出句中反义词:清—浊?轻—重?上升—下降?天—地,师生合作读对偶句,体会句子的整齐美: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4)找出句中近义词:“渐渐”、“缓缓”、“慢慢”。把这三个词语都换成了“慢慢”,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用一组近义词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效果,感受句子的变化美)

(5)请同学们再把句子读一读,想想文章连用“渐渐”、“缓缓”、“慢慢”三个词语突出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设境体验,感受“顶天立地”之苦

1、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然而,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盘古是怎样顶天立地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2、现在你就是盘古,站起来,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学生动作演示)师旁述:用力顶了,好重!用力顶—不好了快塌下来了,用力!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再使劲!

3、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4、(出示插图)师:盘古粗壮的手臂累得颤抖,有力的双腿累得发麻,可是他一直咬紧牙关,坚持着。不知多少年过去,他依然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你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漫长、艰辛)

5、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顶天立地的盘古,读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三):想象迁移,领略“身化万物”之奇

1、盘古顶天立地,站在天地间。不知多少年过去,天地逐渐分开,盘古也累得倒在了地上。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课文是怎样把盘古的变化写得生动而神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4、用上这些形容词,这段话美得像一首诗。咱们合作读一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第四自然段变换成连排的诗句,显示在屏幕上)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5、课文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它省去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他的牙齿,变成了()的()。

他的五指,变成了()的()。

他的鼻孔,变成了()的()。

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的()。

6、盘古的身体化作了璀璨的星空,辽阔的大地,奔腾的大海,它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________的过程。(板书:奉献、牺牲)

7、你想对盘古说。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

3、小结: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五、作业设计: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本文的,我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轴,把激活想象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写话等方式要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感受神话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并从中积累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舍不得丢弃的环节,比如动画导入,复习字词,朗读课文,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了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本来设计的身化宇宙的重点内容,在朗读上体现得不够,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了几句,没有能按照本意,看图体会多读几遍。而这段里面的能力拓展,仿写(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这一环节就只能点到而止了。

总体上,这次课比第一次展示课要进步许多。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今后还要多多研究各类课文的教法,合理设置教学环节,真正实现老师的引导地位,放手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二、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演示一下切法。

(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5、“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6、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7、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8、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清晰:_________

魅力:_________

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