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优秀4篇)正文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3-08-08 22:55:59

不知不觉中一天又要结束了,一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 篇1

下午的班会课上给学生放了《星空日记》。主人公从小的愿望就是摘星星,即便家长和教师都让他现实一些。大学时他选择了“现实”的专业而放弃了“星空”,而在大学期间则在两者间不断徘徊。也许是越长大越懂得现实的压力才有这份犹豫吧!

选择“现实”还是“星空”就是我留给学生们思考的问题。

是为了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房子大一些、车子大一些而选择并不喜欢的事情还是接受差一些、小一些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我想选择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不论选择哪一个都需要付出努力,都会得到些什么,也会失去些什么。不同的只是追求的方向有所不同。

如果两者能够是同一件事情就无所谓选哪个了。但既追求“现实”又追求“星空”会不会让“现实”遮蔽了“星空”?就像斯宾诺莎,为了保证哲学的“星空”而宁愿以磨镜片为职业。

要不要做自己的摘星人?你的“星空”又是什么?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 篇2

在跟车协的团课中,看到这个北大的立志微电影,有好多的感慨。

《星空日记》讲的是一个乡下孩子,从小有一个摘星星的梦想,但却一直被人嘲笑,在现实和梦想中徘徊。在北大的四年里,他学习了经济学,天文学,俩个完全不同的学系,代表着他的现实和梦想。纠结徘徊中他渐渐长大,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渐渐一点一点的糅合这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整个微电影中,现实,梦想,爱情,亲情交替,一点一点阐释了北大精神,

微电影开头,主人公说自己来北大之前已经成功忘掉自己的梦想,可是果真如此吗?那一段孩童声音的梦想“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虽然听上去很幼稚,也有一点点可笑。可是这却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梦想,一个很朴素却又很伟大的梦想。可是,毕竟这只能说是一个梦想。在那个乡下的环境里,没有人会把天文当做是一个职业,更多的只是当成一种笑话。所以,主人公一直被嘲笑着,而这在父亲知道他要上天文学时体现的一清二楚。摔书本,摔笔,生气,这也许就是主人公的可悲之处。

十八岁,母亲去世,家里欠债,大学志愿改报经济专业。那是,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我想,这眼泪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他对母亲的不舍和思念,还有他对梦想的放弃,对现实的屈服。

大学第一年,报到,主人公想,从那时起,不会再让人笑我,北大将是他新的起点。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做成一张全是对勾的表格,可是在那一张满满对勾的表格后面,我想隐藏的确实一颗空虚全是叉的表格吧。因为那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样去定义一个人?是他所处的位置?不是!是他前进的方向。可是方向到底是什么?在北大那个有无数可以随时进去的课堂里,他再一次迷惑了。

“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天文学是我穿不起的品牌”很形象的比喻,却能很好的阐明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梦想真的如此遥不可及吗?

王老师和他的第一次谈话中,王老师赞赏了他的梦想。可是在对于这个梦想被人笑话而放弃的现实,王老师的解释就是,大笑,然后,突然停下。“现在笑完了,又能怎么样?”是啊,笑完了,那又怎么样?能怎么样?那些嘲笑的人们,在嘲笑过后,又能怎样?继续笑?那自己呢?就这样放弃了?主人公最后选择辅修天文学双学位。可是对于已经被笑怕的他来说,似乎还是现实更重要。

“像我这样一生下来就没有抓到好牌的人,只能打好手中的烂牌。面对现实,才是我正确的路”现实,真的那么残忍吗?没有抓到一手好牌,就一定要去接受这样的现实?第二年,她走了,去美国。他没有送别。因为他觉得,如果你不能让自己喜欢的姑娘坐在奥马车里,你就不要去打扰她,免得让然笑话。

第四年,北大的双学位体系能给他一个机会,王老师问他的选择。他知道这时她最后接近梦想的机会,于是,他去寻求最后一个可能性。想找一个公司实习,支持他天文学研究生的学位。可是,那个老板很直接地吧简历撕掉,倒了一杯酒,说,这才是最重要的,醒醒吧,被做梦了。于是,他放弃了最后的机会,在王老师失望的转身后,他只能说,星空,再见,你好,现实。

就这样,他去了金融部应聘面试处。很快,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业中心传来的消息,他在全班第一个得了国际投资银行的工作邀请。坐在快车上。拿着那张应聘纸张,看着对面孩子一声声唱着小星星,再一次哭了。梦想,就真的要放弃了。不过,此时,他也不用再担心有人会笑话他了,再也不用了?

而当他觉得自己有资格有勇气向他表白的时候,他却发现,那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五岁

那年,就在等待着那个仰望星空追梦的男人,而不是现在的自己。她转身而过的那个瞬间,他的笑脸渐渐的僵硬了?

再次回到天文学的教室,王老师默默地说,好久没来上课了。一句淡淡的问候,却让他在无言以对。

别人对他说过一千次:”别做梦了。”

可王老师却对我说,“梦,才是最真实的现实。”

一直逼自己长大,比自己走正确的路。可是到最后才发现,不是现实支持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

最后,他放弃了银行的工作,开始建立动态的星团数据库,作为天文专业毕业设计。你好,星空;现实,再见。

站在舞台上,面对众多的评委,过往的经历再次被一一唤起,嘲笑,嘲笑,无尽的嘲笑从脑海里闪过,最后王老师的一个巴掌响起,结束了这无尽的嘲笑。“笑完了,又能怎样?”“如果人只能活一次,就让梦想比现实,高那么一点吧”。

面对动态的星空数据库,王老师笑了,在场所有的观众都在惊讶起身鼓掌,而他自己,手捧着星团,也呆了,因为他最终追逐到了自己的梦想。那一天,在北大的一角,独自等待星空的到来,从此,感到勇气。

看完之后,有个学姐说,她今天感触很多。因为上课时老师刚说过这个话题,转眼间就有这么一个微电影,作为大二的学生,有了自己的对未来的担忧。学姐说,当梦想额现实有了冲突,你会选什么?

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现实。当时我看完之后的感想其实,并没有多少,因为我一直觉得,现实和梦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能像主人公一样有如此勇气的,现实中真的很多吗?我不敢赌。所以我选择现实。

而当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这仅仅十五分钟的微电影时,我的感触越来越多。十五分钟的电影,我看到了一个小时。因为,我觉得,这虽然仅有十五分钟,不多的台词,却全是经典。爱情,很美好,却又很现实。什么才是真正表白的勇气?我想并不是物质上的富有,宝马车又怎样?没有宝马车,单车就不能带来幸福吗?

现实,很残酷,却又很温存。在一个个痛楚的背后,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温暖的地方,会让你在残忍的现实中有那么一个可以坚持你梦想的地方。但是,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会很痛苦。

我也不知道梦想和现实,最后我会选择什么,大学四年,我希望我会慢慢成长,我也相信我会慢慢成长,到时候,我相信,我会有面对,解决它的勇气和信心。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星空日记》——北大宣传片,这个宣传片使我深受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何晓东,他从小就想摘星星,但是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别人的不认可。中学时,他的脸上被别人画满星星,他的作文还被别人嘲笑;上大学时,由于自己选的是经济学科,去天文学科“偷听”只是偶尔的奖励。当他要毕业做设计的时候,他选择了天文学。当他的毕业演讲结束后,他似乎有了极大的勇气去学天文学。

故事中的男孩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奋力拼搏,而不是走别人为自己安排好的路,他在最后还是选了天文学,我认为是“不忘初心”,继续追逐自己的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小男孩一直为了梦想拼尽全力,不放弃,不因为某种困难而“知难而退”。

这个微电影使人受益匪浅,里面有很多道理,但是它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不忘初心,坚持梦想!

电影《星空日记》观后感 篇4

新人报道,多多关照,仅表达个人感受以下电影名称简称《星》

当我第二次看的时候,它还是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人都在骂,这部以宣传为主的微电影无不透露着庸俗、夸张和极其特征的表达。

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去审视这部电影的各种手法,分析它内部所谓的各种电影表现艺术,和背后的功利,宣传招揽的目的,对这部影片并不公平,既然是北京大学拍摄,必然有着它学校本身利益的追求,放在任何一家高等学府,都会如此,哪里会有完全独立和完全艺术的文艺的大学宣传型的微电影作品(抛开宣传型的微电影作品仍然存在,我只是想表达:起宣传作用微电影的必然潜在意义)

上述的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在对待这样一部鸡血影片,目的就是让你看到它想宣传出的理念与主题,电影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你通过它的宣传而对你的内心世界有所回顾,或者进行思考,甚至能够起到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教育和感化的目的就能够达标了。况且这部微电影的受众并不是想给一些专业的影评人看的,而是给真正需要梦想,需要发声,需要精神动力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的。

14分钟,能够表达的很少,但是能够利用有限时间,完整叙述,兼顾表达艺术,电影效果,宣传意识……其实是不容易的,很多微电影容易虎头蛇尾,或者腹部空当。但《星》这部影片最后一丝看起来很虚的,其实很恰当,很容易让人思考后续,反射自身。影片采用主人公视角的自白,以日记时间将梦想历程进行演绎,很值得学习,用这样的手法,让微电影,尽可能表达更多内用,但同时掌握度,否则“繁絮难择”,所以《星》表达的恰到好处。虽然这是以一种喜剧形式表达,但其中的悲剧色彩浓厚,如果你在观看的时候只顾哈哈大笑,那么你就没有看透它的内在。其实不必苛责。梦想总是让人嘲笑你,有些人或者你也在嘲笑这部电影,但是梦想应当并且值得我们尊重,无论这个梦想是什么,我们都要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尊重现在本就可笑,却又笑看别人生的你吧,此为讽刺)

所以我想为《星》发声。当我全程看下来这部微电影,眼中一直挂着泪水。因为看到了自己,如果有同样的观影人群,他们也在其中找到了迷茫的自己,甚至落下了泪花,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白费我们的十几分钟。

电影需要不同的看法观点和声音,大家对一部电影的要求提高,审视水平的要求也提高,对待电影的质量也提高,其中的确有很多需要我们分析,这部影片或许有许多并不太好的电影艺术的展示,大家的声音如此激烈,批判性也局多数。所以可以看出,未来的电影,不说这么远,以后的微电影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有,特别是高校的微电影的宣传,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多学校还无法达到北大的《星》,制作比较良心的水平,所以市场还是参差不齐,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在校内进行展示和宣传学习)

不断前进吧,中国电影长河需要更大的浪花。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