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红色影片观后感(优秀11篇)正文

红色影片观后感(优秀11篇)

时间:2024-04-28 23:23:47

红色影片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同样警示着我们每一代的炎黄子孙,你是否看过哪些红色影片呢?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1篇红色影片观后感,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1

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2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1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杨开慧、马天宇饰演林彪、王凯饰演张国焘,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林彪得到确认、张国焘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毛泽东,而周恩来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2

给中国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多强大家喻户晓吧,可以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第三部《建军大业》即将开拍,在小鲜肉当道的影视圈,该电影会是什么阵容呢?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3

电视剧《建军大业》,是由张多福执导,黄海冰、郭广平、李信睿、周惠林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建军大业》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

为真实再现19世纪20、30年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剧组先后转战七八个拍摄场地,足迹纵贯祖国南北。

剧中,“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由李信睿扮演。相对首次出演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是饰演鼎鼎大名的元帅,李信睿深感压力的同时也倍感荣幸。

之前他曾多次出演过军人形象,不过这次却与以往大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出演有历史原形的人物,还是将帅之才。虽是年轻时期的聂荣臻,但也不能失了大将之风,既要有军人的礼仪形态,又要保持元帅的风范,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这对李信睿的演技是一大考验,既不能太松弛也不能太紧绷,要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现场,李信睿获得了导演的认可与肯定,等《建军大业》播出以后,是否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起拭目以待。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4

由郭广平等主演的《建军大业》已经圆满杀青。该剧由张多福导演拍摄,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剧中,演员郭广平“三度”饰演伟人周总理。

该剧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此次郭广平在戏中饰演从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的周总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革命事业和自己的人民。郭广平将为观众诠释伟人的一生。郭广平曾动情的表示“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是我最敬佩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建军大业》将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将打响新年戏第一炮。对于参演此剧的郭广平来说,无疑是演艺生涯的又一次升华。期待好剧,期待郭广平的又一个好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5

近日,演员党伟宣布自己已经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献礼片《建军大业》中个人戏份的拍摄任务,正式杀青,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汇集了众多实力演员,自开机以来便受到了万众瞩目,党伟在剧中出演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一角。

电视剧《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红色经典故事,党伟在剧中出演的“张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12月12日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

枪击身亡,献出自己29岁的年轻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在拍摄张太雷牺牲的戏份时,党伟感触良多,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种感觉就是震撼,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种威慑人心的力量”。

党伟去年收获颇丰,从《冰刃》里的侵华日官,到《杨家将》中驰骋疆场的罗华,再到《恋恋仙缘》里上演前世今生爱恨纠缠的“董永”,从古代到现代,从铁马疆场,到古今爱情,党伟凭借纯熟的演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党伟直言,“自己想当一名纯粹的演员,用银幕上的百变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3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1: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杨开慧、马天宇饰演林彪、王凯饰演张国焘,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林彪得到确认、张国焘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毛泽东,而周恩来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2: 经过117天拍摄,“建国三部曲”终篇《建军大业》于11月25日在江西南昌正式封镜。当天,在导演刘伟强和监制黄建新的带领下,片中周恩来的扮演着朱亚文、贺龙的扮演者王景春、叶挺的扮演者欧豪及谭平山的扮演者保剑锋等人一同鸣枪,庆祝《建军大业》顺利杀青。

影片关机仪式随后在南昌起义纪念馆举行。除上述主创外,出品方代表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及总策划韩三平等嘉宾也莅临现场。喇培康指出,电影《建军大业》再现了89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昌打响的战斗武装第一枪,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影片在主创选择上也做到与时俱进,50多人的主演团队中半数以上是“小鲜肉”演员,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受到年轻主流观众群体的喜爱。

《建军大业》最后戏份杀青后,主创们一同观看了部分样片内容。曾参与过“建国三部曲”前两部制作的总策划韩三平,对于新加盟的导演刘伟强赞赏有加:“他(刘伟强)带来了新鲜血液,主旋律电影想拍得好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今天看完样片,好看这个问题解决了,我非常满意。”而刘伟强则笑说:“在接手这部戏之前,我对于(南昌起义)这段历史并不太了解,看过很多书之后现在懂得了。对我来说怎么做到既是红色题材又有商业元素还挺难的,我们在幕后付出了很多。”

自8月1日正式开机起,《建军大业》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转战北京、上海、横店、南昌等多地进行了密集拍摄。关机仪式上,上午刚刚完成最后一场拍摄的几位演员朱亚文、王景春、欧豪、保剑锋、吴樾等也悉数登台。回忆起拍摄《建军大业》的这100余天,大家都表示,能够有机会扮演这些革命先烈,自己倍感荣幸。

据悉,《建军大业》中将会展现三场重要的战争戏,其中的“三河坝战役”刚刚于几天前在横店拍摄完成。饰演叶挺的欧豪作为青年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在战争戏中戏份吃重。现场他透露,导演要求他扛着重武器来回拍了N条,结果自己因为体力不支直接跑到吐,还惨遭刘伟强嘲笑。

截至11月25日,《建军大业》的前期拍摄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要迎接一场新的战斗,那就是后期制作。”刘伟强在现场说道。目前,影片暂定将在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0周年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主创们纷纷期待《建军大业》能够获得好的口碑,并且实现艺术、市场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建军90周年献礼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3: 《建军伟业》是2017年我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片。继开机与杀青之后,电影《建军大业》又公布了一部分演员阵容。“我们在挑选演员时是非常慎重的,最终选择了一批合适、认真、愿意为《建军大业》付出的演员共同参与这部史诗电影的创作。”监制黄建新表示,“考虑到先辈们在当年参加革命时都是热血青年,我们慎重而严苛地精选了一大批年龄相仿的演员,来诠释先辈当年青春激荡的风采。”

近来青年演员们在演技和态度上屡屡遭受质疑,被问及对这些青年演员的表现是否满意时,黄建新表示:“可以说,这些青年演员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他们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都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每个人都做了充实的案头工作,他们的演技在《建军大业》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剧本打磨两年,演员都经受专业军事训练

黄建新之于主旋律电影颇有发言权,《建国大业》用明星的人海战术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开辟一方新大陆,之后《智取威虎山》又成功嫁接红色经典与香港导演的类型片特长。这次将《建军大业》交到刘伟强手里,黄建新压力与信心“齐飞”。 “电影《建军大业》是我从业以来接触的‘最特别的任务’。”黄建新称,“曾经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而电影《建军大业》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澜迭起的革命岁月中,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不计其数的热血英雄!”

谈到《建军大业》剧组的创作过程时,黄建新介绍道:“这部电影仅剧本就反复打磨了两年,每位演员在进组前都做足了资料文本功课,也接受了专业级的军事训练,所有主创都不遗余力地为《建军大业》奉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可以说,大家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投入,必将使这部展现燃情岁月、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电影作品大放异彩。”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4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 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本文由收集整理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5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6

(一)通过色彩营造氛围

色彩在影视画面的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内涵、形式、思想和感情,色彩也直接作用于影片的氛围与风格表现。如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以黑色、白色和红色为主体色调和幽暗的环境营造,整体让人感觉压抑,人物的欲望通过色彩被表露出来。片中黑色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恐惧,红色代表欲望,白色反映一种无序感与飘忽感。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更喜欢用极致的、对比强烈,甚至令人晕眩的色彩来展现导演的摄制风格,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选择了红色和黄色作为主体色彩,两种色彩在片中通过不同基调反复出现,配合着影片不断变化的故事情节,给观影人极大的视觉刺激。人物的服饰也是企图做到色彩的极致化,通过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服装配合整体风格,让观众在解读电影故事的过程中饱览导演呈现的视觉盛宴。色彩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的视觉元素,为营造作品环境的氛围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色彩映射情感

色彩可以体现情感,帮助导演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优秀的色彩运用可以帮助刻画人物心理,将人物当下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荧屏上不同的颜色应用往往和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相互对应。如前文提到的暖色调会表现人物的活力,热情,有激情和干劲,容易让人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而冷色调会反映人物的深沉、思考甚至忧郁,使人感受到收缩、退避、宁静。所以在影视作品的色彩处理时,可通过对色彩的特性与其他的影视语言配合使用,表现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和情感特征。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大片大片的红高粱火火的出现在荧幕当中,让人感受到一种野性和张狂,隐喻作者对当下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欲与改变的内在冲动与激情,在著名的高粱地里的野合这一片段中,火红的高粱在风中野性地狂舞,预示着人性在此刻冲出至酷,人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与释放,诠释着作者对民族传统的背离、遗弃与反思。

(三)通过色彩表现主题

在影视作品创作中,色彩运用的最低层次是描述事物,解释环境,增强视觉效果,影视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手法是从美术、设计等其它艺术创作中复制过来。色彩在影视作品中是视觉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影视作品的其它语言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情节丰富的影片。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色彩引入影视作品的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好的把物质现实的东西表现在银幕上,但是随着影视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导演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色彩有了更加丰富的指向,更强趋于意象化的表达,例如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极端的色彩的使用呈现了安东尼奥尼的另类的创作风格,传达作者对当下现实批判与思考;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黄土地》,以灰蒙的色彩作为整个影片的色彩基调,表现剧中人物生存环境对人的压抑,土黄色调也与贫瘠的黄土高原相互呼应,表现作者对贫苦中国的深深忧思;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则以红色调来表现,通过红色反应血性和粗犷,红色的运用对于人物的感知有着描述的恰到好处。

二、色彩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表现

(一)黄色

电影中,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黄色调,这些黄色调体现在金黄色宫廷服装、神圣的宫殿、黄色的(含丝巾)等,它们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同时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黄色在传统中国文化意向所指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古老中国将黄色看成最重要的正统用色,古代黄色象征着威严、肃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成为官方统治的绝对色彩,无懈可击。片中故意使用大量的,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完成对王权的挑战的指涉。黄色在色相环中明度高,传统上常作为皇权象征。影片中黄色在多处场景中出现,首先出现的是王后的黄色服饰和装饰,然后是大王和杰王子的会面,大王和杰王子,他们分别穿金黄色铠甲和黑色铠甲,不同的着装有着不同的色调,代表的身份也不同,黑色和黄色作为对比最强的色彩,由于黄色的明度高,观影者首先注意到的是黄色的人物,这也达到导演的诉求,黄色代表着统治者,黑色代表着被统治者,导演通过颜色来表现这里的君臣关系。同时片中黄色作为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对观影者形成最强烈的视觉刺激,也为重阳大战埋下伏笔。影片中的黄色给人富有冲击的视觉感受,同时导演也通过黄色的透露着伤感,构建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暗暗预示着个体在挑战皇权之后命运的不可逆转性,现有秩序是不可反抗的,反抗现有秩序的代价便是个人走向毁灭,黄色也成为对死亡的一种隐喻。

(二)红色

影片中除了作为重要叙事线索和环境烘托的黄色,红色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演员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红色得到传递。红色在影片中首先用于与黄色一起衬托宫殿的宏伟和华丽,同时也用红色用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变化。红色也是张艺谋非常钟爱的色彩,红色张扬着某种激情和欲望,一种挣脱至酷的野性和原始激情的迸发力,对人的感官和视觉产生刺激的同时让人感到兴奋和欢愉,《黄金甲》中色彩与剧情紧密结合,很好的表现人物和创作风格;例如片中在王后决定发动逼王退位的时候,王后的服饰从以前的黄色改为了红色,杰王子率领的军队都佩戴有红色蒙面巾,这些红色都代表了激情和力量。同时,的进行是王后心中希望的火花,王后将对未来、甚至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本次上面。王后的期盼和希望都通过红色的服装来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王后内心的那种成功后的希冀,同时王后与杰王子的亲情对话,在红色的衬托下使王后母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红色表现了希望和温暖,正如观影者现实生活中对红色的感受一样。

(三)黑色

黑色给人们的感觉是恐惧、死亡和神秘,所以当人们处在黑夜中时,往往会感受到内心的恐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构建了大量的黑色场景,黑色的军队、夜色中的杀人灭口、还有黑绿色的汤药。其中针对墨绿色的汤药,张艺谋导演使用了深刻的刻画,摄影机有意识的将画幅落在这个静物之上,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想象,预示着神秘感和不幸的预兆。黑色也是透明度最低的颜色,属于冷色调系,片中当大王得知元祥生母还活着,即刻决定杀其全家以灭口,派出黑色装束的杀手刺杀蒋太医,王权开始滥用,王权的自私、冷酷与虚伪压倒人性的美好,用泯灭人心的屠杀来慰藉内心中的慌乱,用无情的手段来掩饰心中的落寞,与观影者对黑色的解读和内心感受一致。

三、结语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7

关键词:色彩;有效手段;塑造形象;推进情节;烘托环境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也是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色彩进入电影,让电影脱离了黑白二色的限制,令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崭新世界,也使得电影艺术更易于真实再现现实和表达人物内在情感。

一、电影中的色彩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有效手段

色彩能被人们看见,主要因为有光和眼睛。有了光,才可以看到美丽的色彩,黑夜里人们是不可能看到色彩的。有了色彩及光之后,假如没有眼睛,再亮丽的色彩也是无法欣赏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组合,能创造出各种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从而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观众。

例如《一九四二》中,就是运用低纯度的怀旧色彩来营造压抑的气氛,低纯度色的天空、地面,冷色是暮气,暖色是自由,这样的组合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影像。再如《十面埋伏》中运用了大量翠绿的色彩,既让观众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也意味着幽静的环境中将会有一场无情的残杀;《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黄颜色,皇帝皇后的服装和饰物、官兵的战袍和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采用了不同纯度和明度的黄颜色,这和电影中"黄金甲"相吻合,并使得电影中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在《花样年华》当中,女主人公先后更换了多套不同色彩的旗袍,从而充分反映出女主人公对爱无限渴望的心情,导演在整部电影中所运用的色彩明度和纯度都偏低,这种暗淡的色彩和电影人物的内心情感十分相符。

由此可见,在任何一种艺术中色彩都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电影中色彩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二、电影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我们知道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电影艺术创作中往往会使用某种颜色来准确表达影片的情感。

人类在早期是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表达情感。随着图像和文字的出现,视觉在人类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本,一切色彩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具备抽象意义,但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让人感到喜庆、血腥;蓝色,让人感到忧郁、深远;黄色,让人感到光明、富丽堂皇等。色彩在视觉艺术中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起到塑造艺术形象、推进情节和烘托环境的作用。

1、塑造艺术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影作品要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艺术原型,接着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再创造。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色彩的渲染,在电影作品中充分利用颜色的特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根据人物及情节情绪的需要加入主观性色彩,使场景的情绪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绑着绿色的头绳,在秋天黄色的草原上奔跑,映衬着蓝色的天空,这些大块纯色的碰撞立刻抓住了观众的所有视线并再也不会忘记。《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钗,每一位都穿着不同颜色的旗袍和女孩们所穿的蓝色褂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把影片中人物形象刻画表现的惟妙惟肖,发人深省。色彩的巧妙应用使艺术形象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也是电影色彩最直接的作用。

2、推进情节的发展,达到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色彩是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艺术语言,灵活的运用好色彩会使影片有效的传达情感,推进情节的发展。

《唐山大地震》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是对苦难故事的重新叙述,影片中灰棕色彩糅合悲催的场景没有降低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反而带来的是真实的回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超人总动员》中鲍勃在15年后出现在保险公司微老太太办理保险的一幕,画面的色彩是灰色的,包括他的服饰和周边的环境,对比电话另一头海伦在家中给儿子洗澡的场景,色彩明度变亮。表明鲍勃对子的工作的现状不满,而妻子却很是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加大对两者对现状态度的对比,为之后两人产生的误会做了铺垫。《海底总动员》创作者用各种明快的色彩,诸如大红,粉红,粉紫,草绿,柠檬黄,湖蓝等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宁静祥和的海底童话世界,而当叛逆的尼莫执意要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马上变成大面积的深蓝调,朱红色的尼莫在其间让人觉得那么的不安和对未来危险的预示,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刺激了观众的心理,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达到了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3、烘托环境,呈现画面的真情实意

电影色彩还可以烘托故事情节的气氛,比如《红高粱》可以成为运用色彩烘托环境的典范,这是1987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红色的基调很好的烘托了这部电影的整体气氛,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红绣球……一切都浸润在红色里,那种红色的、朦胧的、令人沸腾的世界,弥漫于观众的身心之间,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血腥与罪孽、欲望与狂野,给观众无限遐想。

《我的父亲母亲》在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时用彩色,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用黑白,这恰恰表达了影片中缺少父爱的"现在"是惨淡的,而过去的时光是五彩缤纷的,这种气氛的烘托,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阿凡达》运用冷色调,包括冷色调的太空,人物、动物和植物也是冷色调,冰冷的武器也是冷色调,使整个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不仅观众会感到神清气爽,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越看越让人觉得紧张。《城南旧事》一部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典作品,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城墙、茶馆、天桥、童谣……呈现出一派喜洋洋的美好氛围。创作者通过对往事场景的烘托,不禁令人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往事产生了无限眷恋的情绪,呈现出画面的真情实意,给观众留下丝丝暖意和无限的流连。纵观那些吸引观众眼球的优秀电影艺术作品,影片中这样的色彩应用比比皆是,这就是色彩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影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是色彩在影片中合理的应用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对色彩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色彩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色彩不仅会影响观众的情绪,还会左右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因此,对电影中色彩的探索会越来越受电影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永红。色彩构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8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服饰;色彩

电影注重的是视觉效应,一部好的影片,首先在视觉上俘虏观众,能让人有兴趣欣赏,有耐心看下去,需要很深的技巧和功底,可以说十分艰难。可是有一个人能凭借自己多年的拼搏与奋斗,如今举手投足都影响着中国的电影界,成为中国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艺谋无疑是众多后辈的老师与楷模。一部部叫好又叫座、脍炙人口的影片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艺谋就用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影片,诠释着自己的个性与见解。这些电影都有着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浓郁的艺术色彩,如果稍加留意,观众们就会发现张艺谋在服饰颜色的运用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能够既融合场景,又凸显本色,将银幕涂绘得色彩斑斓,却又醉人心脾,没有丝毫的唐突,反而有着让人啧啧称赞的独到魅力。

服饰的色彩在影视剧中十分重要,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没有了它,影视作品就好像少了灵魂一样,变得苍白乏力,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服饰运用得出色,那么它向我们传达的震撼效果简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颜色可以分为冷暖两个体系,在电影作品中,这两种色彩的搭配运用,让影片表现出了更多的韵味和深意,配合灯光、舞美等艺术元素,综合起来,一部超强震撼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张艺谋喜欢在视觉上做文章,在服饰颜色的使用上沉稳而又大胆,一方面尊重时代,遵守传统理念,一方面又勇于推陈出新,敢于尝试不同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张艺谋在影片中的思维也一直包含着两个层面:既要制作华丽,有着十足的商业元素,保证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另一方面还要色彩浓郁,有着民族风情和“中国风”格调的流行元素,给电影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 、张艺谋的中国红情结

红色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在中国,红色是传统意义上的吉祥、喜庆、热烈、奔放的象征,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并且红色更能代表中国,中国红在世界上也都享有盛誉。张艺谋对红色有执著的偏爱,在其所执导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见端倪,《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咄咄逼人、刺激着荷尔蒙的红:火红的高粱地、迎娶新人的红轿子、“我奶奶”的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红得鲜艳,红得喜庆,红得让人想入非非、热血沸腾。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其明艳强烈饱满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到了电影的结尾处,巩俐身上穿着小红棉袄,铺天盖地的红高粱漫天飞舞,,抬头是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所有的红色交织、融合在一起。我们似乎被包围在血海之中,压抑得无法呼吸,红色在张艺谋的镜头中给我们另一种暗示,观众通过视觉感受到了某种情感。如果说红色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基色,也不为过。

经过数载的打磨,张艺谋对色彩的掌控越来越娴熟,运用得也越来越有心得。《英雄》中的服饰颜色,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红色,而是巧妙地过渡到了鲜红、朱红、深红等同一色调的不同分支,显得成熟大气而且不失内涵。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其中有一场雨中对打的戏,张艺谋苛刻地要试验出灰色面料的干湿颜色效果,要求干与湿之间需要有变化,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还好他身边有这么强大的团队,表现得非常专业。一个红色,设计师就染出了上百种红来进行挑选,其试验了各种面料的混织法与染色法,日日泡在染坊里,以求不同的红色。

在一张剧照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曼玉的服装领口、腰带以及外衣就是用三种红色来进行过渡,表现出人物的与众不同。而李连杰虽然也是红色,但是又有别于张曼玉的那种瑰丽和鲜艳,而是多了男性的力量与沉稳。于是通过这一种红色,就在剧中演变出了无穷无尽的变化,虽然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颜色,然而通篇看来,张艺谋可算是将红、蓝、黑、白等颜色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感与震撼感,让人惊艳。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红色最出彩,也许这是张艺谋最最擅长也最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二 、浓郁的黄色风情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专属于帝王的颜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力,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没有胆量穿黄色的衣服的。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符合历史情节,导演们都会对剧中的人物服装给以相应的颜色。可是如果整部剧里都是金灿灿、耀人眼目的黄色,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是会给观众带来超强的震撼,还是会因为颜色太过单一而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张艺谋凭借自己对于艺术的高度自信,拍摄了这部争议不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是摒弃以往服饰色彩的一次革新,当曾经的那些颜色都已经运用到了极致,如果还依旧运用以往的色彩而没有创新,对于导演来说就等于踏在原地没有进步。于是在宫廷斗争的紧张氛围当中,金灿灿耀眼的光芒,琳琅满目华丽异常的皇家颜色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影片将金色发挥到了极致,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为了表现大气,将唐朝的瑰丽服饰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没有拘泥,而是决定找来刺绣师傅,通过一针一线亲手在龙袍上绣出了龙形的图案,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令人咋舌。整个龙袍厚重异常,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手工制作的金线,尽显奢华尊贵。所以当演员们后来穿上这些衣服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并为此大加赞赏和折服。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些明晃晃的黄金铠甲,还有那些胸脯高耸半遮半掩穿着艳丽的宫女以及上万条围巾。观众们在刚刚观看的时候,一时还难以接受,觉得服装设计得好像是一个暴发户,宫女的性感造型太过绮靡。不过由此所导致的蝴蝶效应也很大,批评声带动了一股热潮,论坛的数落声,电视节目的讨论声,甚至还有商家看到商机模仿宫女的内衣,也在悄然上市,这些都为张艺谋带足了人气。不过张艺谋毕竟是张艺谋,他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他能够把握自己,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你无论在什么时候,谈到他的作品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赞叹那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

三 、张艺谋对其他颜色的理解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己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服装作为色彩最直接的运用,不仅可以把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传达给观众,而且也传递着角色的信息,什么场合,什么情绪,什么思维。帮助观众逐渐进入创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单一的红色到红色与其他颜色的对比,再到多种色彩的不同诠释,张艺谋在色彩造型这条路上不断求新求变,每一次都力图把色彩的表意推向极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英雄》算是服饰色彩的一次集中爆发,因为影片的投资很大,为了让影片的配色华丽奢靡,张艺谋也算是挖空了心思,请来设计师精心制作了多款的服装,以映衬影片中细腻入微的造型。

在《英雄》的一段故事里,影片中主人公的服饰着意用了冷色调的蓝与绿。当几位刺客在刺秦的过程中,一位刺客最终献出了生命的这段故事情节里,从演员的服饰到自然景物,都处理得大有深意。两位刺客的服装一位淡蓝,一位淡绿,暗喻着淡淡的忧愁与伤感。最后死去的刺客被安放在湖心亭上,背后是青山,脚下是绿水,无形中在色彩上让人物服饰与自然景色构成了一种和谐,创造出一片悲凉的基调。

到了《十面埋伏》,华丽色彩逐渐地有些衰落了。如果说《英雄》好像一块调色板,将五颜六色都物尽其用,发挥到了巅峰水准,那么《十面埋伏》无疑难以望其项背,总体感觉是有些没落了。但是即便如此,在总体的大方向上来看,仍然不失为一部有着浓郁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在影片中,挺拔垂直的一片竹海,每棵竹子上的捕快们纷纷滑下。女演员飞扬的翠绿衣裳、在天与地、竹与人之间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也让人心碎。

服饰色彩在配合全片的基本色调之后,在细微之处更加精心处理,不仅服装的样式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颜色的搭配和处理上也大下工夫,有许多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么多的色彩尽管出色,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仰视的高度,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其汇集天下颜色,却不能超越自己,思路似乎止步不前了。

四 、回归民俗本色

艺术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加工创作,赋予了高于生活的基调。张艺谋在其视觉实验的道路上,不再拘泥于个性的张扬,而是超越了自我,将运用到极致的服饰颜色,回归到民俗的道路上来,可谓效果喜人。

小沈阳的桃红粉艳喜人,闫妮的叶绿骇俗乍眼,再加上毛毛的亮蓝和程野的橘子黄,几个人仿佛在扭着东北的大秧歌,虽然有些俗不可耐,可是组合起来,却又搭配得相当成功,在画面上就给人一种喜庆。这些或许从民间的年画版画、纸活皮影中汲取灵感的服饰,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这些配色绝非是谁的发明或者自创,而是中国民众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在不断沿袭的结果下,所偏好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与之前张艺谋的作品相比,没有了精心雕琢的设计气息,而是回归到中国特色的传统。

或许是张艺谋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之后,终于悟到,只有民俗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电影,因为那是老百姓的色彩,老百姓喜欢了,就是成功了。褪下那些华丽的服饰,张艺谋还原了最本真的自己,其魅力,依然无可抵挡。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艺谋电影中服饰色彩的冲击功效[J].科教创新,2010(02).

[2] 陈靖霞。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象征表意[J].文艺生活,2010(10).

[3] 边哲。张艺谋电影色彩视觉美[J].电影文学,2007(13).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9

我们的生活里,就是因为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才会变得那么丰富多彩。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上次那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那是去年的春天,不知爸爸从哪弄来一棵"很不起眼"的植物,个头儿比一粒葡萄大不了多少,深绿色的身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你若不留神碰到它肯定会被刺痛的。

我正望着这为不速之客发呆,爸爸插话说:"它是仙人球的一种,别看它个头儿小,寿命却很长,但生长非常缓慢。今后我把它交给你来照料!它的生命力顽强,一周只需浇一次水。"

我皱着眉头,盯着它想:这样的"花"有什么好养的,爸爸还拿它当宝贝似的!但我还是无奈地点点头,把它摆在我卧室的窗前就没再理它。过了好几天,我无意地走到它跟前,仔细一看,和刚来我家的时候一样,没有变化。我渐渐对它失去了希望,也不按时浇水了,便把它由窗前移到了阳台的一角。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夏季。一天假日的清晨,我拎着水桶给花浇水,正巧发现了躲在角落里的那盆"不起眼"的植物,上面竟长出了几个小花骨朵,还开了一朵花呢!红色的花瓣,金黄的花蕊。啊,万万没想到,它竟由昔日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它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却孕育着勃勃生机,难怪爸爸说它生命力强呢!果真如此!

我们的生活中,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外表,不要让表面现象蒙蔽了你的双眼!

万万没想到观后感500字(二)

别人问我电影《万万没想到》好不好看?我都说,别要求太高,还是很好笑的。

是啊,如果单纯追求好笑,那还真的是笑果不错,笑点来得很密集,时不时有零散地笑,哄堂大笑的情景也不少。两天的点映有1亿的票房,票房不错,笑果又甚佳,那作为一部喜剧片,《万万没想到》是否就算是成功了呢?

脱胎于网剧的《万万没想到》,呈现在大银幕上也是笑果非凡,但是它终究还是一部加长版的网剧啊。纵观整部电影,有很多的情节隐隐看到了周星驰的影子,但是终究它并不是周星驰。《万万》有了优秀喜剧片的构架,有了优秀喜剧片的段子,但是终究没有优秀喜剧片的情怀。有笑果没惊喜,就是一部变了味的周星驰。

从电影的角度去看,能看出导演和主创班子是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在做这个电影的,这个和《从天儿降》这样随便拍着来圈钱的电影,最起码在态度上就不是一个段数的。但是,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还是少揽瓷器活。《万万》系列网剧,也是一部不如一部,结果到了大电影,各种缺点就暴露了。

剧情逻辑相当混乱,充满了莫名其妙感。比如说这部片全名叫《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篇》,借的依旧是《西游记》这个壳。但是有朋友说,唐僧师徒5人,其他四个完全就是打酱油的,没有他们四个,故事走向一点也不受影响。孙悟空倒是融合进剧情的没错,但是把孙悟空换成随便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英雄,白素贞、燕赤霞甚至是钢铁侠也行啊。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啊!还有最后和大boss大战,附身一次又一次,打了足足三段,让我略出戏,想起了《十面埋伏》里死了三次还死不了的章子怡。

纵观全片,导演也是铆足了劲想混合各种热门元素。武打的,搞笑的,西游的,励志的,一个个似曾相识段子堆起来拼命想逗你笑。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没能讲好整个故事吧。

这部片受到了韩寒同学的鼎力推荐,因为很契合他的喜好啊,韩寒同学本就是一个段子手,他拍的《后会无期》也是个段子片。韩同学鼎力推荐到拼死出镜,竟然演了白龙马,包子脸的白龙马叼着满嘴的草,天呐,我少年时期的偶像啊!我竟然笑不出来,泪……

难道这部电影真的就没有任何值得推荐的地方吗?哦不,当然不,你看这部片在短短两天内就获得2亿的票房,大家乐呵呵地进影院,乐呵呵地就知道,其实这不算是烂片。

有些片段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有两三处笑点真的让人捧腹。狰狞可怕的虎妖大王,被两个人类用逗猫的方式玩弄,真的是很有意思,贡献了全场大约一分多钟的连续大笑。赵文瑄演的残魂,喃喃自语这点,也自带萌点。

马天宇演的慕容白,真的很美,只要他一身白衣一出场,整部片的质感就变了,好像分分钟穿越到另外一部电影,顿时有了意境。然后,杨子珊很萌,很鬼灵精,是她个人的特质让这个角色好感度大增。王大锤的表演还是一如既往贱得很认真,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丰富。猴哥的妖气里带着点贱气,很应景。地狱之犬超萌!你瞧,优点还是不少的嘛。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10

[关键词]《红色小提琴》;电影配乐;声乐艺术

一、有关电影《红色小提琴》的总体概述

电影《红色小提琴》是由导演朗索・吉拉德执导拍摄的一部独特的意大利电影,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既不是某一个人物,同时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是围绕着一把有着三个世纪历史的红色小提琴展开的。这把红色小提琴是17世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孩子而精心准备的一件堪称完美的见面礼物。然而不幸的是,在尼古拉・巴索蒂尚未开始进行制作的时候就传来了自己妻子安娜因为难产而母女双亡的噩耗,这对尼古拉・巴索蒂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了表达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的诚挚纪念,悲伤欲绝的尼古拉・巴索蒂最终完成了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中,小提琴更是数易其主,在世界各地流转,见证了时光的飞转和人世间的爱恨情长。这是一部关于乐器小提琴的电影故事,那么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少不了配乐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电影导演朗索・吉拉德更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寻找和整理有关小提琴的音乐故事,并且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来指导电影的创作。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配乐更是邀请来了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约翰・克里格亚诺来担任,事实也证明了这位作曲家电影配乐的成功,获得了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音乐创作奖的殊荣。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伴随着电影画面的不停转换,电影的配乐时而婉转凄美,时而激昂崩进,时而宁静安详,小提琴和不同的主人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都被一幕幕地上演,在电影配乐伴随主题思想的指导下,电影完成了巨大的时间跨度,将和小提琴有着关联的故事一一为观众进行讲述。电影配乐对于电影的主题思想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声乐艺术对该片主题思想的深化作用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声乐配乐是一直围绕着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创作的。音乐首先是这把有着传奇色彩和不寻常经历的红色小提琴的象征,同时也是这部电影故事的灵魂。安娜是小提琴制作师的结发妻子,小提琴是在安娜去世以后完成制作的,因此导演一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小提琴的红色是如何染上去的,这个谜底一直到小提琴在拍卖会上由鉴定专家莫里斯来揭开,此前关于这个谜底都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尼古拉・巴索蒂用自己死亡的妻子的头发制作了一把小刷子,用妻子的鲜血调配成红色的涂料,然后再用那小刷子一下一下地涂了上去。正是因为这个听起来悲情的故事,小提琴才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含义。这也正像电影中安娜身边那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奴仆在看到安娜翻起的第一张牌时候说的那样:“夫人您一定会长寿的,您会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的。”这句话是电影留给观众的一个暗示,当安娜去世以后,红色小提琴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转,安娜的灵魂也伴随着小提琴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旅程,与此同时,这次漫长的灵魂旅程也是在电影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电影《红色小提琴》的主题音乐是《安娜主题》,这首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作品始终营造出一种凄美柔情的氛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具有明显的指定表意作用。电影首先是从300多年前的一个意大利钢琴作坊开始的,采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小提琴的制作过程,其中出现的那位对小提琴制作有着严厉要求的人物就是尼古拉・巴索蒂――红色小提琴的制作者。这组电影镜头的结尾,响起了由提琴演奏的主题曲《安娜主题》,音乐绵长悠远,跨越时间的沧桑飞逝,将观众一下子带到了三个世纪之后的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一直到这个时候,声乐才开始逐渐在人群中消失散去。电影采用镜头切换的方式将观众直接从古老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带回到了现代的拍卖会现场,历尽时间的沧桑,这中间仿佛有着难以明说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电影配乐对于电影主题的阐释。电影的这个开头也可以看做是对于安娜和红色小提琴这次心灵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才解开红色小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电影的画面和配乐进行了完美的配合,让影片做到了一个首尾呼应,进一步对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阐释。

当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镜头转向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的时候,镜头缓慢地向前推进,主持人开始向在场的所有观众介绍:“下面我开始宣布本次拍卖会的最后一件商品72号,1681年出品的毕尼高的小提琴一把。”当主持人的话语刚落的时候,小提琴出现在了镜头的正中间,镜头也再一次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也再次响起了女生低吟的主题曲《安娜主题》,主持人的声音在女声不断增强的哼唱中逐渐消失。音乐在不经意间将观众再次带回到了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中,有关这把小提琴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拉开了序幕。安娜神色紧张地来到了小提琴作坊中告诉尼古拉女仆预见她会有困难的时候,为了安抚妻子的激动情绪,尼古拉将那没有上漆完工的小提琴拿给安娜看,表示这是送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礼物。这个时候又是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一次缓慢响起,这是电影中再一次暗示安娜和红色小提琴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在天刚明的时候,作坊中的尼古拉再次听到了和拍卖会上一样的女声吟唱的歌曲,电影镜头也切换到了安娜正在轻轻抚摸着肚子中的孩子,并且嘴里也哼着这一主题曲的调子,仿佛是唱给肚子中孩子听的。电影配乐的这种前后呼应,再一次说明了安娜和几百年以后出现在拍卖会现场的小提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将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梅格故事发展的主线展现出来。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接下来发生的五个小故事是伴随着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中展开的,这一电影的主题音乐总是在不经意间响起,似乎是为了提醒人们只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物中所传递出的情感色彩浓重有点差别罢了。电影《红色小提琴》中,小提琴第一次是被奥地利的一家孤儿院买去了,时光流转了100多年,小提琴现在归孤儿卡斯帕所有,卡斯帕跟随着法国的音乐大师乔治来维也纳进行准备寻找为皇家演出的人员。在参加比赛的前一个夜晚,卡斯帕拥抱着红色小提琴入睡,由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次响起,这也仿佛是为卡斯帕第二天的生命终结的一首挽歌。这之后,红色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在热情奔放的吉卜赛人手中演奏了一首首欢快跳动的乐曲;在英国音乐家波普的手中演绎又变成了一种狂野和浪漫主义气息;在中国女性项蓓的手中演奏出来的更多是悲伤压抑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是由主题曲《安娜主题》衍生变化出来的。电影配乐的这种设计可以将几个本来看似凌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具有一个集中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都不偏离电影的主题曲《安娜主题》这首配乐,充分说明了安娜的灵魂和红色小提琴的整体性,不管电影的场景如何变化,电影的主题思想依旧清晰可见,并且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音乐进行呈现,也说明了其灵活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在300多年以后的蒙特利尔现场拍卖会上,当乐器鉴定专家莫里斯第一次看到小提琴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由弱渐强地响了起来,莫里斯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仿佛在聆听着它的倾诉。当他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演奏的时候就是《安娜主题》这首主题曲,莫里斯再次陷入到了一种沉思之中。在莫里斯对小提琴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会经常若隐若现,就像是一声声地呼喊,莫里斯最后冒险用赝品和真品进行了调换,坐在回家的车上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在电影的最后,主题曲《安娜主题》清晰完整地再现,和片头的那女声的吟唱首尾呼应,象征着小提琴和安娜的灵魂最终得到了安息。

三、声乐艺术对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作用电影中的小提琴是出自于尼古拉这位造琴师的手,这把小提琴是为了迎接自己将要出生的孩子,可是因为妻子难产而母女双亡,安娜的灵魂也仿佛融入了红色小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所以这一段的电影配乐基调是苍老的神秘忧伤情感。主题曲《安娜主题》本身就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优美旋律,带有一种忧伤的感觉,在提琴的伴奏下,女生的吟唱更加具备感染力,妻子安娜的不安,女仆的预言,尼古拉对于妻子的安抚以及妻子吟唱的幻觉都在这种凄美的乐调之中营造了一种不祥的氛围。安娜的难产身亡,尼古拉的悲伤欲绝都可以通过这首苍老的忧伤乐调打动观众的内心。

当红色小提琴的所有权被转移到了孤儿卡斯帕手中的时候以及后面的维也纳之行,音乐也在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下进行了不同的变化,曲调也变得更加清新优雅。孩子们合奏的歌曲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让观众悲伤的情绪得以缓解和疏散,为下面的故事叙述做好了铺垫。年幼的卡斯帕在被音乐家乔治带到维也纳以后也开始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伴随着练习节奏的不断加快,卡斯帕的琴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卡斯帕不良的体质和老妇人的语言始终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形成了一次冲突,在观众满怀期望卡斯帕可以取得优良成绩的时候,也难免会对他的身体产生一种担忧,卡斯帕果然在参赛的时候死去,这后半部分的音乐就成为他的一首挽歌。小提琴随后又在吉卜赛人和中国女孩手中待过,每一次的易主都会有不同的音乐出现,主要是为了主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小提琴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四、结语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配乐和电影画面进行了完美的配合,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构思,充分发挥了声乐的艺术价值,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有关一把红色小提琴的故事,电影的配乐对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宝艳。小提琴的旅行――电影《红色小提琴》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07(24).

[2] 雷兴明。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创作技术途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11

[关键词] 电影;色彩;色彩情感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情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内在声音”就是色彩,他曾形象地将绘画中的色彩比喻为“钢琴上的键盘”。可见色彩对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色彩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物化方式。那么,在电影艺术中,艺术家又是如何抒感、奏响色彩之歌呢?让我们通过分析“红”“黄”“蓝”三色,来一同感受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吧!

一、“红”色经典系列

在色彩学中,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也是七个基本光谱色中纯度极高的一色,色性极强。从色彩的联想和情感方面考虑,红色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红色象征着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消极的一面,红色会给人以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

说到“红色”经典影片,我们不得不谈“电影色彩大师”张艺谋。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就了张在“红色”地毯上,走向他电影事业的国际化道路。

影片《红高粱》,在“红色”神秘的感觉中歌颂了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赞美生命的伟大。该片始终沉浸在红色的基调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高粱穗子、红色的轿子、红色的盖头、红色的新娘、红红的高粱酒、男人们血气方刚的红色力量等,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象。这种生命的原色刺激着东西方观众的视觉,塑造了一种理想的、超越了具体社会表层的人格,颇具深度。

影片运用红色的情感意义,呼唤生命力的主题,发挥“红色”积极的自我个性,张扬人要活得不扭曲、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以“色”言情,情蕴色中,传情达意地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1]

同样,还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运用红色突出主题。与《红高粱》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该片以红、灰黑色、白为色彩主旋律,充分体现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在以红灯笼为代表的吉祥、隆重的气氛下,红色喜庆、奔放的积极特征与宅院女人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反差,女人们渴望幸福、自由,得到的却是深重的苦难。这种反差使“红色”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刺眼,让人联想到红色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心理特征。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强烈的灼烧感油然而生。影片的悲情冷色调,体现在与大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天际的恐怖灰黑色和让人产生绝望、窒息的皑皑白雪。

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2]

在欧洲,被誉为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终生都在关注和探讨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代表作有《红》《白》《蓝》三部曲。

影片《红》的“红味”十足:红色的桌布、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折纸、红色的被子、红色的闹钟、红色的汽车、红色的门头、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口香糖广告摄影布景、红色的舞蹈教室、红色的扶杆、红色的室内装饰……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红色几乎占据着每个镜头的角落。随后的“红色”开始巧妙地忽隐忽现,一个关于同情还是爱的故事开始了……

基氏的“红”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在暖红光环下的女主人公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红》探讨了爱的可能性,运用红色的积极性格,使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心灵发生了碰撞,让人感到了温暖、祥和。

与张艺谋挥洒似的视觉表现欲相比,基氏的《红》拍得十分平和。恰如其分的红色,绝妙地融合在剧情中,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性道德深处的焦虑。使基氏成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导演。

二、“黄”色印象系列

黄色是较为刺激的色彩。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居中,具有警告、引人注目的效果,象征着光辉、庄重、高贵、忠诚。从光亮度方面看,它是最能让人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例如,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感觉,还有华丽或质朴、活泼或庄重、兴奋或沉静的感觉。实际上,情感不是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赋予了色彩某种情感特征。从色彩心理学分析,高明度黄色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天真、浪漫、娇嫩等感受;高纯度黄色则象征信心、聪明、希望,也有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色彩的冷暖感使暖色调黄色变得温暖、膨胀,容易引起兴奋,有扩散、突出的感受;使冷色调黄色变得沉重,而有后退感。

在众多世界优秀影片中,以“黄色”作为整部影片主色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就是通过画面独特的造型美感和镜像视觉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幸福的黄手帕》是对“黄色”视觉审美功能的又一诠释。

《黄土地》,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另类题材女性励志影片。在其影像中,“环境成为与人物同样重要的表现对象,在国画一样高远的镜头中,出现了暖黄色的起伏而舒缓的山山峁峁,它们很少有刀砍斧劈的硬直线条和尖厉棱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在这些镜头里,黄土地博大而宽广,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3]

黄色作为该片的整体基调,“传达出一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4]影片中大面积的黄色在银幕上既是画面造型的元素,使人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又仿佛在向观众倾吐着主人公翠巧内心的凄苦与痛楚。其中,“求雨”的场景,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镜头推到一群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的农民面前,他们头戴柳条圈,身穿着黑色裤子,虔诚地祈天降雨,黄皮肤的膀子与黄土地、黄河的“黄”形成了协和的视觉色调,黑色的裤子严肃深沉表达了农民对雨的虔诚,绿色的柳条帽是农民对雨水滋润下绿色生命的向往……[5]

黄手帕是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爱情的代名词。整部影片,黄手帕连同野外不断闪现的黄花、公路边上黄色的小旗、黄色的行车线都成为视觉造型要素,黄色好似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即使曾经犯过错误而能真心悔过的人(如主人公)也应拥有这样的爱。该片不是在视觉外象的角度上运用黄色,而是能动地从叙事者的视角里看到黄色。在故事情节中,黄手帕能否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悬念时时纠结着观众,直到作品快要结束时,导演才安排观众和主人公看到风中飞舞的“黄手帕”,享受这片“黄色”所带来的美妙爱彩。

三、“蓝”色自由系列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反感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而是一种平静、理智的象征。在艺术创作中,蓝色是应用度很广的色彩。

从色彩明度分析,高明度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低明度的暗蓝色,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从色彩纯度看,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让人精神放松。

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影片又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影片《蓝》就是代表之一。

《蓝》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之一,拍摄于1993年,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摄影奖。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车祸使朱莉(主人公)失去了丈夫和可爱的小女儿,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发现丈夫生前有位“女友”且已怀孕,于是“痛苦”失去了根源,她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片名虽然叫《蓝》,却未被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相反,蓝色只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表现主人公内心追求自由的渴望。例如,蓝房间、蓝灯饰、蓝文件夹、蓝色糖块及蓝色玻璃纸、蓝色幻境、蓝色泳池,甚至于蓝色的音├帧…特别是蓝色游泳池的场景描写,从光线分布上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色是精神、理想、超然、浪漫、幻觉、空灵的色彩。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从《蓝》看蓝色,观众会有被约束或禁锢的感觉,忧郁的情绪基调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渴望自由的象征。

《蓝》就影调来说,是冷、暖调交替出现,不同的影调,表现人对自由的不同感受。

暖色调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自我,不自由也不快乐,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相融合。

第一个冷色调中,朱莉在一次蓝色幻觉中自由意识得到觉醒,伴随着一曲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她被一簇蓝色光芒震惊。随后,她拒绝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开始寻求她的自由。

第二个冷色调场景表现的是经济自由。蓝色房间里,朱莉对蓝色吊灯若有所思。而后,她果敢地向律师提出了不接受丈夫任何财产的想法,从经济上彻底独立。

第三个冷色调场景,朱莉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男人,在蓝色房间里与他,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一系列的蓝色调子选择的无一不是平静、理智、自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从色彩情感上分析“红”“黄”“蓝”三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对色彩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色彩俨然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色彩在电影世界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2006(03).

[2] 张艺谋访谈录[N].文汇报,1999-10-24.

[3]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764-765.

[4]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42.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