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优秀9篇】正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优秀9篇】

时间:2023-09-24 23:16:51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都给我很大感触,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他们年龄各异、他们领域不同,但是他们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事迹亦有着感动的力量。正如主持人所说,我们虽然看不懂杨振宁先生的学识,却可以看懂他的爱国之心。

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拥有13项等同于诺贝尔奖的奖项。在美国刚开始结束对中国方面的外交封锁时,杨振宁的名字便出现在了最早一批拜访中国的名单上。尽管受到美国的盘查和压力,杨振宁仍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回国定居后,在清华任职,上课关心中国新一代人才的成长,并且努力改变中国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的观念。在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上虽未到场,却托他的学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句话——“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句话给我留下深深的思想启迪,也是现代中国人应该做到的。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2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她在八岁时就要为生计操劳,独自一人承担着侍奉母亲的重任。

八岁,正是孩子泼皮无赖的时候;八岁,还对外面新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一无所知;八岁,却要支撑家中的生计而四处操劳——是的,她就是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孝女“孟佩杰”。

从八岁到十二岁,整整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子里,都对他的母亲不离不弃。

“有妈就有家。”为了把妈妈照顾好,小小的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爬上了灶台。年仅八岁的孟佩杰,显然对一切事物都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印象,她还编了一段口诀,“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莹莹。”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个儿女都有向自己的父母尽孝的义务,孟佩杰,则是在孝中尽孝,把“孝顺”这一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就是一个典范,她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同时,她要四处奔波忙碌维持生活。2009年,她被安徽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路途遥远,她带上了母亲,在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子。“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时刻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很欣慰。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羞愧,孝顺,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又做到了几分呢?我有经常帮妈妈分担家务吗?我在妈妈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水了吗?我有在妈妈心情烦闷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吗?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中,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一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3

在泪水和感动的陪伴下我度过了两个小时,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那一张张令人敬佩的面孔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四个方面有多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自己无可驳回的学术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的熠熠生。2003年定居清华,为吸引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几十年前,杨振宁和新中国有了第一次接触,随后便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从1971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回国一两个月,哪怕受到美国的威胁、诋毁,他依然投身爱国事业。

张顺东、李国秀的'乐观也使我感动,他们夫妻二人加起来也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但他们并不自卑,反而把苦难的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他们有了女儿后,夫妻俩十分开心,但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他们知道自己要比平常人加倍努力才能换来幸福。婚后十几年,虽然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自己的努力换取幸福,就像颂词里说“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秀出幸福花。”

看到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我心里十分惭愧,想到平日里的懒惰,写作业时的不认真,我低下了头。我决定从今以后要努力学习,朝着他们的身影向前进,一直大步向前进,于是我又昂起了头,我长大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4

今天,我在电脑前静静地看完了《2012感动中国》。里面有许多令上千万人感动的人物,观看时,我的情绪也在不停的变化,时不时的落泪。《感动中国》一共介绍了十位令人感动的人,其中有坚守藏区十二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无比钢琴师——刘伟。

刘伟十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但这并没有将他打垮——他在残奥会上获得了两枚金牌。充满希望的他似乎就快离梦想不远了。可是,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场重病让他不能在剧烈运动。希望又一次破灭,刘伟似乎快绝望了。但令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刘伟又重新站起来,开始学习钢琴,20岁就能达到专业七级的水平!刘伟的事迹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永远志不残!

看到他能够重新站起来,我很高兴,同时又想到了自己。我虽然不残疾,但我也不能做到这样。想起我因为自己一点小小的食物就放弃,想起我因为一句话就失望,就觉得这真不应该。既然我的身体无残缺,又有什么理由就可以这么轻易放弃呢?

当我感慨万千时,耳边响起了刘伟的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5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87岁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的王锋。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耶鲁大学毕业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秦玥飞——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感动中国》,感动了你我。

时常听到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在这个充满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东西让人迷失了方向,使人生的坐标发生了倾斜,而恰恰是《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敲开了我们曾经重重包裹着的虚伪外壳。《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和实际力量,诠释了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感人故事带给了我们强烈的心灵冲击。让我们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过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生活而悔恨;为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的行为而难过。

其实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令人感动,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细小的事情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我们公司的离退休老人吴阿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省俩钱徒步去高余买便宜的菜吃,而每次捐助慈善的钱款总是最多。为人温和,不善言语,是吾辈学习的。楷模。我知道,在她的心里,没有势利功名,就因为她有颗善良的心。虽然她已离去,但是她所做出的一切确实在始终感动着我们。

我们的炼钢厂领导暴雨天义务将爷孙俩送至家属区,他只说:请相信我,我是个干部,我父亲和您差不多大,我也是钢厂的。看着那真诚的目光,老人相信了他。这就是炼钢文化的真实写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每个月都为30年以上工龄的老同志庆祝生日,并且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场,宾馆的领导亲自安排并同所有服务员为老同志唱生日歌,为老同志敬酒、送蛋糕。心系职工的好领导,世界上最华美的语言,也表达不出我对您们的敬意!

为了观察身患糖尿病的母亲病情的异常,坚持每天给母亲洗一次脚的二炼钢的赵滨,无论早晚,始终如一。充分诠释了“子欲养而亲还在,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中华美德的精髓。

看到公路拐角由于损坏突起的水泥块导致多辆车轮胎报废,而义务牺牲半天的时间修好路面的石灰车间的马兵。为喜欢跑步的朋友统一免费印制衬衫,积极响应“运动炼钢”的倡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捡到万元的钱款,义无反顾的上交,丝毫不动心的炼钢员工夏广玲、葛晓芬,她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她们俯下身拾起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还的,是一颗至纯至美的心。 拾金不昧炼钢人的真实写照。

提工资时发现自己的工资折上多了2000元钱,主动向车间反映情况,把多余的钱上交的一炼钢精整班的杨勇。自食其力字字铿,踏实挣钱声声锵。

利用下班时间清理垃圾,粉刷墙壁,冲洗地面,种植各类绿色植物,一点一滴的改变着自己的工作环境,既让人尊敬又让人感动的三炼钢泵房的几位快退休的老同志。在岗一分钟,干满六十秒。致敬炼钢老同志。

看到雨太大水太深,下了班的职工无法去候车点,用自己的私家车往返多次将员工无偿送至候车点的李主任,听到称赞,只淡淡一笑: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举手之劳,让人敬佩。

平时为了几分钱的红包争执个面红耳赤,而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付出的华迈跑团的朋友们(继炼钢厂“运动炼钢”之后部分爱好跑步的朋友自发成立的跑群),纷纷为炼钢职工的12岁重病的孩子义务捐款;为轧钢厂病危的职工义务捐款。在那一时刻,跑友们不分车间,不分你我,只是说:我们都是石横特钢人!真正体现着铁肩担道义的责任!

常年参加无偿献血,只要有机会就去敬老院做义工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每一件都令人感动,这一件件小小的感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要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高尚的美好心灵。

石特公司、炼钢厂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培育了我们,公司文化、炼钢厂文化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使我们身边的感动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似涓涓溪流,不断的闪耀着,一直向前延续着。感恩石特,感恩炼钢。我们每个人都是石特公司这艘巨轮中小小的一环,愿与她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无以回报,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奋力的拼搏,不断的进取,无私地奉献,续写出更加美丽的篇章!祝愿石特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6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其中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翻阅历届获奖名单,这些科研巨擘们无不是心系国家命运,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服务人民和国家发展伟业中。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理想信念的指引,科研事业尤其能体现这一点。经历战火纷飞年代的顾诵芬,自年幼起便种下了航空梦,21岁开始便将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四十年前,王大中看到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他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瞄准这一重大难题,他带领团队,把中国自主创新成果推向了世界前沿。两位院士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系在一起,找到了持久的科研动力。

正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科学家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们,他们对自然未知的执着探索,对科技高峰的勇敢攀登,为中国人打开仰望星空的大门,为国家自立自强挺起科技脊梁。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凝聚着科学家们的爱国心、报国行和强国志。

科研不止是个人志趣。这些科研巨擘们的科研逻辑,从来不是将自己束缚在“小阁楼”中,而是把科研同国家和人民利益结合,惟其如此,他们看到科研的长期性、复杂性,甘坐“冷板凳”,甘做“隐姓埋名人”,认准一个目标,矢志不渝。这样的科学家正是人民的科学家,是民族的脊梁。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7

是谁让这个季节暖意荡漾,是谁让这个社会潸然泪下?

在他小的时候,那根布带就是母爱,他的妈妈在他小的时候就是用这根布带,把他背大的,而当他母亲老了后,他便用那根布带来背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许也并不知道那个一直对她好,喂他饭,背她,带她出去走的那个人是谁,但他却就是这么的义无反顾。

他的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是那就换陈斌强来爱她,照顾她,保护她,那份他对她的爱不仅没有走远,而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我仰头望向天空,努力让泪水不绝提而下,会什么会哭?为什么会感动……是因为我愧疚,我惭愧。

他懂得回报,懂得知足,懂得……

他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爱我们不言而喻,我们是如何也做不到的吧!有时甚至还会埋怨!

他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时,他是淡然的吧,因为他并不会在意,也许那时他还在惦记着他的妈妈……

我们要向他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做得到吗?答案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不愧是“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会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8

不平凡的20xx年过去了,20xx年正在悄悄向我们走来,但在20xx年里,涌现出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为了让全国人民了解并记住他们的故事,特为他们举行的颁奖典礼,我通过电视观看了他们的奖仪式。

在受颁奖的人中,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有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王海,有武汉的著名志愿者王勇等。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开办爱心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他们所做的事帮助了许多人,并且一做就是十八年。

夫妇俩平凡而朴实,真诚而善良。有这种想法是从18年前开始的。当时有一个病人家属来到他们面前(他们开的饭店紧挨着肿瘤医院),说:"你们能借给我点火吗?"夫妇俩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们明白病人家属内心的痛苦,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将火借给病人家属,让他们去做饭给病人吃的想法。他开始增添:煤球炉,增添炊具、调料等物品。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大家都愿意在这里做饭,而不是从街上买饭给病人吃,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18年过去了,这间厨房的炊烟从来没中断过。十几年,夫妻生活不知贴进了多少钱,因为自己也不富裕,为了使这间厨房继续开下去,从原来的免费到收取微不足道的1元炭火钱,就这样夫妻俩在默默为社会作着贡献。难怪颁奖词中有这样说:"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是啊,不是一天两天,这一做就是18年,有几人能默默坚守18年?只有万佐成,熊庚香他们夫妻俩。正像节目为他们爱心厨房写的评价语一样:“炊香万灶烟!”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和启示 篇9

“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2月17日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97年,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了整整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随后,毛相林又带领村民们搞产业,一步步脱贫致富。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天路”源自人定胜天的信念。没有路就没有出路,毛相林立志改变村庄的命运,他做出了惊人的决定,要为下庄村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悬崖绝壁几乎无处立足,在这里修路就好比愚公移山。他对心存质疑的群众说道:“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为了动员村民,毛相林带头卖猪卖粮,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又求母亲拿出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金700块。在他的带动下,每家每户挤出10块钱,筹集了近4000元的启动资金。1997年腊月初八,毛相林一声令下,下庄人正式在绝壁上开始修路。正是靠着毛相林这种人力战胜自然的“愚公”精神,才让下庄村打响了改变命运的“第一炮”。

“天路”来自开天辟地的奋斗。修路的艰险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9年秋两名村民被落石砸中摔下了万丈深渊。毛相林说:那一刻我喊话问老百姓还修不修了,可以说男男女女举双手,喊出来“修”!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村民们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没有炮眼儿放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挖,用大锤钢钎等简单的农牧工具开凿希望。下庄村人修路的决心,让社会各界为之动容,源源不断的物资被送到了下庄。2004年4月,历时7年,毛相林带领下庄人,硬是凭着决心和毅力,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七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毛相林为我们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坚持和担当。

“天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修好以后,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学会了种脐橙、种西瓜。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收获的果实通过这条天路源源不断运往山外,每年带来上百万的收入。2005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志气,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如今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然闲不下来,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对于下庄村的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让每一个农户都开上农家乐。战鼓声促,冲锋号急,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的毛相林一样的扶贫干部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战线上,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