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初中化学论文(最新4篇)正文

初中化学论文(最新4篇)

时间:2023-07-03 22:59:44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化学论文(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也不断地要求初中化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激发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力,也加速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引导学生在化学中“生活”,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运用化学进行解析,发现化学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生活化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作为初中的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再加上刻板的教程,更加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影响他们化学学习的关键问题。化学生活化将化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化学无处不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1从心理上进行疏导,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

作为初三才增加的科目,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学生会产生陌生恐惧的心理,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而会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对未知的恐惧。教师应采取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念,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更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2从课堂上进行引导,培养良好的化学素质

初中的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缺乏发现的眼睛。因此他们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问题及化学运用。此时就需要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加以引导,在化学“生活”中,用化学知识解析一些生活现象。例如,“鬼火”究竟是什么,铁为何生锈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奇妙,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之中,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力。同时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将刻板、无趣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陈述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3从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旧的教学观念及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模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学结论更注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但同时学科教学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乐在其中还是无动于衷,是积极参与还是躲在旁处,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不能刻板保守。在教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而增加学生的化学素质。第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和开放。互动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生活中化学现象时,与老师的讨论、辩解,也可以是科学的争论。让课堂换发生命的活力,不再是老师在上面讲解化学知识,学生盲目的接受而已。而是通过生动的生活语言,将化学知识形象化,同时也加入学生的思考模式,思维方法,将化学生活化。

4贴近生活,将化学生活化

第一,收集实验用的素材:化学是生活的归纳和总结,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是数不胜数,奇妙无穷的。化学用的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铜丝、铁钉、石灰、食盐、饮料瓶、注射器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同时也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物品。这样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也为以后教学实验和学生自己实验准备了素材,避免浪费,实现资源再利用。第二,生活例子加强记忆: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出新奇、发散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举出一些实例,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为什么炒菜失火时用水浇反而火越大呢?泡菜的腌制用了什么化学原理?鸡蛋为什么扔进熟石灰就能煮熟?含工业酒精的假酒为何会使人中毒钨丝变黑?等这写就在我们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学习到化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化学生动有趣,无处不在,也会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从环境出发,让化学为环保出力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和国家GDP的迅速增加,人类对各种能源的透支使用及不注重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化学课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自己学的化学知识变废为宝,从而使资源再利用,并且不断地学习研究。

6从科技出发,让化学为科技服务

化学支撑科技,科技改变生活。在科技的不断发展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不断地开发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沼气等,这样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总之,通过化学生活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学生走进生活。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化学教学素质。学校也应该参与进来,三方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峰。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感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心理辅导[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xx,(26):61,122.

[2]赵明健。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探索[J]。山东教育:中学刊,20xx,(7):50.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2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环境里进行的,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社会形象等)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融合。作为外部诱因,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换句话说,创设并研究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研究并开发这一环节,探讨其内在要素构成,对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璅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可归纳为:“设、写、找、列、算、答”,即设未知、写方程、找关系、列比例、细心算、简答案。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3

摘要:根据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化学教学中巧妙、适当的运用“口诀记忆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牢牢记住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口诀还能够指导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关键词:口诀记忆初中化学教学运用

初中化学虽然只有九年级上、下册两本教材,但知识内容繁多、零散,记忆量大,这对于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特别是男生)而言,找不到学习记忆的规律,容易对枯燥乏味的知识反感,难以记牢。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明显下降,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和记牢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初中化学一线教师探讨的问题。然而,化学口诀正好具有语言简练、流畅、顺口,听起来津津有味,念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口诀,可以增加化学课堂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思路清晰,快捷而准确地掌握化学个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于是,我根据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在教学中不但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做,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2、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比较集中,并且是以理论为线索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3、需要记忆的化学用语、概念、性质比较多,“好学易懂、好记易忘”。

4、学习周期短,学习任务重。从新学期开始到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仅仅就是一年的时间,再除去假期休息的时间,仅仅就是38个周,而且每个星期只有5节化学课,要完成初中化学课本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根据以往的教学进度,每年一到下学期其它科目都进入复习状态,只有我们的化学科目还在上着新课,所以进入下学期我们很多化学老师都是处于赶课的状态。

二、“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也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难记易忘,从而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慢慢的学生的成绩就会逐渐下降,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运用口诀进行教学的话,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印象,增强记忆力。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和收集的一些口诀,以方便学生记忆。

(1)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和钾钠;正二钡钙镁锌铜;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负三正五氮齐全;二四六七锰占全;氧为负二不问人。

(2)盐的溶解性规律口诀: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铵;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除氯化银;硫酸盐除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3)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

(4)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元素符号为O、Si、Al、Fe),用谐音加强记忆为“养闺女贴”,考虑到女同学的感受可以解释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这样就既不会伤害到女生的心灵,还容易记忆。

(5)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谐音记忆为“嫁给那美女,心铁惜钱轻,统共一百斤”。

(6)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单换单

复分解反应:正找负,换成分,价不变

(7)离子符号和化合价比较的记忆口诀:“肩挑离,头顶价”,可以让学生把它联想成我们的农民伯伯头上戴着草帽,右肩上扛着锄头到田地里干活。

(8)催化剂的特点记忆口诀:“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9)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的`变色口诀:紫色石蕊溶液是“酸红碱蓝”,无色酚酞溶液是“酸无碱红”。

(10)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11)空气的组成:空气组成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运用这些口诀进行记忆,学生学习化学学得不亦乐乎,也轻松的记住了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不容易忘记,但重复记忆还是必不可少的。

2、运用口诀指导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在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向学生以“口诀”的方式介绍操作的要点,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实验操作中总结的一些口诀:

(1)取用药品的操作要点:

①取块状固体药品“一横、二放、三慢竖”。

②取粉末状固体药品“一斜、二送、三直立”。

③取液体药品“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两口紧挨,缓慢倒入,加盖放回”;用胶头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2)过滤操作口诀:

“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实验室制取O2的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内,连接好装置。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

收:收集气体。

离: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七个步骤的记忆,将这七个字用谐音来加强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再让学生一对一领悟其内在的意义,能准确无误的记牢制取O2的操作步骤,并且能够指导自己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

(4)CO还原CuO的实验操作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一通”先通H2;“二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冷却到室温时再停止通H2;“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

(5)H2还原CuO的实验步骤:

先通氢,再点灯,物质变红,就撤灯;降至室温再停氢

酒精灯“迟到早退”,H2“早出晚归”。

(6)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长进短出

用洗气瓶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连接:短进长出

用洗气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连接:密度小则短进长出,密度大则长进短出。

(7)物质的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物质原有物质的成分和容易分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口诀进行教学,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指导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中考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学会编口诀,充分发挥口诀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的把较难记忆的化学知识编成口诀,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编创口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知识的再编过程,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初中化学知识化繁为简,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更高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信心满满的走进化学天地。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4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主要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培养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师教学重要手段之一,利于学生由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重要大门。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少,本文首先就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提几点建议。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1。客观因素

⑴从课程设置层面分析。在江苏省的绝大多数初中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把化学课开设在初三。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新授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应对中考的复习工作,任务繁重。但是由于中考科目众多,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四节化学课,将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的非常紧凑,赶教学进度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仅仅就局限于教材上,学生对实验的直观感受少之又少,无法体会到观察实验现象的美妙,也就不能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⑵从考核机制层面分析。由于目前各地中考模式仍然是采用笔试,化学试题的改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于在很多实验题目中,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甚至实验方案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按着答案书写就能得分,做没做过实验没有得分上的差距。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死记硬背就能满足考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愿意进行课堂实验,“黑板实验”成为了错误的教育趋势。⑶从教学装备层面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采购化学仪器和药品,如今的化学传感器也可以更快速地用于化学实验,这也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协调。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验设备和试剂不齐全,即使教师有心开设实验教学,也没有条件满足。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大的阻碍,逐渐减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2。主观因素

(1)从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讲。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向理论倾斜。在面对化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常常走马观花,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认为只要识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2)从教师职业素养上讲。很多的初中化学教师,主观上不是不愿意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年复一年的毕业班教学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上,自身的热情也有所消退。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只能从得分角度去考虑,这给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说积极主动地找趣味实验或者优化教学的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这种完全重复教材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延伸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

二、对策与建议

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1、注重规范展示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演示是学生直观获得正确化学操作和化学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规范的演示操作,才能利于学生事后的模仿操作。例如:在“粗盐的提纯”操作过程中,教师准确的进行演示:组装仪器、配置粗盐溶液、过滤、蒸发。对于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述重点,对于其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看”二“听”。等到学生自己操作时,可以避免操作的误区,三“做”。可见教师的示范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装置要搭建精美,实验步骤要与教材一致。当然如果教师要进行创新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要事先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

2、注重实验方法的横向对比

对比实验方法是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和实验技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主导性的参与。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在气体收集上,通常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法,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如下比较和分析。排空气集气:将长直角导管长的一端伸到集气瓶底部,用点燃的木条在集气瓶口进验满,“验满”后,就用一玻璃片盖在瓶口,待用。排水法集气:再迅速换1根短弯导管,将其一端浸入水槽中,并在倒置的充满水的集气瓶内通入气体,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上,待用。

3、注重实验知识的内化延伸

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明确探究的内容和主导方向,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不可单一的否定,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书上只提供了一些基本仪器如:长颈漏斗、集气瓶、试管、锥形瓶导管等,我还给学生提供了分液漏斗、注射器、塑料隔板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后后自己设计并组装实验仪器,学生在组装仪器时,发生装置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锥形瓶和长颈漏斗等组装、锥形瓶和分液漏斗等组装、以及最简单的试管和导管等组装等等,在实验前让每组学生评价各自组装仪器的优缺点后确定一套最佳的装置进行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提醒,出现的实验异常让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异常原因,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动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在进行汇报工作,效果更好。总之,在硬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进行化学教学,只有让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化学的本能作用。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