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林学专业论文(最新5篇)正文

林学专业论文(最新5篇)

时间:2024-05-22 18:46:53

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5篇林学专业论文。

林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1

1.教学理念有待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在我国,风景园林依附于传统园林,固有的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的创造,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理念有待改革。固有的园林设计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其设计着重体现观赏性,往往缺乏对学生生态设计方面的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原因,园林专业的教育往往缺乏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度过实习阶段才可以独立工作。国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就可以独立工作,成为较专业的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滞后

目前,各大院校已经把风景园林专业确定为工学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成为工学学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以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城市规划为主,造成课程安排不统一。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实践,使专业课与实践课具有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学改革滞后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观念,将专业观念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从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培养专业设计师,以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风景园林的设计经验,建立风景与设计相互协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创新,规范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应该具备基础牢固、知识面广、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专业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

各大院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要实现教学规模的扩展,就必须引进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和传统园林学三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知识包括了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测绘、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深化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秉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积极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借鉴国外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拓展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

三、结语

林学论文 篇2

(一)实习效果不理想。1.实习课程管理困难,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30-40人,实习过程全部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负责,任课教师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中职生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出实习过程中不遵守纪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听讲,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无所事事。加之实习成绩在期评成绩所占比例很小,无法对学生产生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而实习效果较差。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有的教学实习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严重阻碍,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教学进度齐步走,忽视个体差异。离开了教学实习的特定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被淡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将所学园林植物通过课件进行展示,而没有让学生对物种近距离地观察和比较,学生对学习内容只有抽象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二)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园林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求多观察、多思考,这就要求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场地,而学校目前园林专业实习场所不能达到园林植物的教学要求,校内现有的园林植物种类不足。另外前几年由于学校与周边的苗木花卉企业缺乏联系,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这些苗木花卉生产企业参观学习。(三)教师知识更新水平亟待提高。随着近几年园林技术的发展,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和国内选育出来的新品种逐年增多,而学校不是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受生产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许多流行的园林物种无法引进到学校种植。而园林植物课程教师因为脱离生产和市场,加之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慢,无法和园林市场接轨,因而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落后的,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举措

(一)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分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堂实习一般一次1-2节课,综合实训安排时间为一周。针对以前的实习实训课程,全部由任课教师1人完成,结果造成实践课程秩序混乱,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考核困难,实习效果欠佳。2014年学校开展“园林专业团队式教学”课题研究,明确了一门课程由2-3人的小团队共同开展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中存在的组织难题。在实习开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2-3组,在介绍完实习计划和要求后再由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对各自团队的学生进行授课、管理和考核;实习完成后,教师团队还要进行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发现,分组进行实习后,减轻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增强。(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如启发式与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同时我们积极尝试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并积极开展网络和软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讨论并制订计划学生协作实施计划共同完成项目检查评估(分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归档或应用。(2)在选定项目时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所熟悉、有兴趣的且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是有能力完成的内容。我们在课题教法研究时,将某些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3)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及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园林植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园林植物形态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学习不同模块时,设计相应项目进行教学。(4)以“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模块”为例,我们设计了学校园林植物调查统计项目和苗木生产企业调查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分别设置相应的调查内容和工作目标。①在实施学校植物调查统计项目时,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再将学校按小组数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成员要共同完成指定区域的植物种类调查统计工作,同时对区域内植物进行身份挂牌。②在实施花卉企业调查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各自联系一家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生产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同时调查各种植物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必须做好计划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将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和软件教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首先是引入手机软件教学,现在手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和交流工具,让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比让他们通过课本学习更感兴趣,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形色手机软件,是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该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用手机拍摄植物后会自动识别植物名称,然后会显示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功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植物识别。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再次,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教案都挂在校园网上,我们也在抓紧制作桂林市园林植物和校园植物图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三)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以前实训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只会导致学生上实践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型”学生,这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即: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在学中评,在做中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我们调整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以前学校园林植物考核按照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30%)、平时成绩(10%)进行,现在调整为理论考核(30%)、实践考核(60%)、平时成绩(10%)。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对实践考核部分,我们突出对学生实践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现行的园林植物实践考核有如下内容:(1)学生实践中的学习态度,占实践考核成绩的10%;(2)不同时期的植物鉴定考核,占实践考核成绩的40%;(3)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占考核成绩的20%;(4)项目完成情况,占实践考核成绩的30%。(四)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几年努力加强园林示范专业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学校园林实训场地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学校已做好标本园的规划工作,两年内将完成园区建设工作,预计引进栽种园林物种200多种。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解决植物类课程实习难的问题。此外,学校地处尧山风景区,而这里也是桂林市苗木花卉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共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这两年,学校加快了与周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训的机会。(五)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园林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必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园林植物生产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总之,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训设施,根据学生实情和教学实际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与时俱进,从而输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陈造勋 单位: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

林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阅读;研究性实验

1引言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使命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1],有6个二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2],三大基础理论:空间与形态营造,景观生态,风景园林美学[2]。生态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3],为了应对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景观生态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现[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专业人才的责任[3]。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增加其生态知识储备、使其深入理解生命体之间及它们与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生态规划应用的理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需要。西华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参考建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景观生态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6学期开课,有2个学分32学时,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的结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景观生态学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从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改革策略和途径,并通过教学组织应用进行实践,为改善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生态学教育培养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景观生态学课程在非生态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适宜性

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实践”的二元结构为主,部分高校在此结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地域等自身特点,建立了如“理论+案例+概念设计”[3]“理论+实验+实习”[5]“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实践与探究性学习”[6,7]“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8]“教学+实践+实验”[9]等三元结构。虽然已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但各校之间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发展不均。从理论方面,有的建立了与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理论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如结合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理论优势进行的景观生态发展总结和思考、结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风景园林生态伦理教育[10]、结合绿色基础设施[11]和景观都市主义[12]理论的教学课程。有的建立了与各类保护、规划等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基于雨洪管理与集雨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教学[13,14],基于整合观的生态技术教学研究[15]。从实践方面,即使有实践教学版块,有的缺少与地域特征结合的应用案例[16],有的地方院校受经费与办学条件限制,缺少野外实习基地、实验机房等,实践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17,18]。

2.2课程协同性

首先,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主干课程之一[9]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理论类课程如园林工程、景观植物应用等的衔接较弱[19],学生难以将各门理论课融会贯通。其次,对本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协同性较低,以知识点、概念、理论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难以辨析景观生态学是理论成果,还是可以作为基础原理方法指导所有范围类型的规划设计。与设计类专业课衔接时,景观生态学课程中的专业名词,如“植物群落结构、景观生态格局”等,与不同尺度、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将课程内容应用到专业规划设计中。2.3教材适宜性风景园林专业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教材有:《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尚无适合专业自身特色的生态学课程教材[20],多数直接采用其他学科背景学者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但与风景园林专业结合的实践性较差[20],教学内容体系与其他专业区别不大[21]。同时,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落后于学科快速发展[5]。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与案例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常用教材的修编跟不上研究发展速度,对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更新不足[16]。

3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变革

各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搜索comKI的期刊数据库,有12271篇文献(搜索日期为2021年12月28日),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与教材相比,学术论文更具有时效性,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看到学科的发展形势、最新进展。因此,本文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核心课《景观生态学》为例,尝试在对2018级风景园林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的教学结构,变革为“理论+研究性实验”。在按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概念讲授的同时,引入学术论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辨析学术论文类别、精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3个步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入手,通过文献结构梳理、内容解读,到写作输出的方式,不仅对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理解,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3.1辨析学术论文类别

对数量众多的景观生态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辨析,可以提高论文阅读效率。首先,建立论文分类层级结构,如图2所示;其次,利用主题词搜索,将检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辨析、归纳到相应的分类中。此步骤的学生实验结果:从论文分类层次上,都通过认真思考,建立了至少三级分类层次,且在第三级分类时,根据检索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辨析总结,如“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完善”。从研究内容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了研究方向,利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比如对城市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进行对应层次分类归纳。从各类型文献的辨析上,大部分学生对实证性论文分类较为清晰,对数理实证层次继续细分了如模拟、遥感、统计等数理方法的第三层次,对案例实证层次以观察、访谈研究方法细分了第三层次,通过实证类文献的辨析,对景观生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理论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容易混淆,尤其是对理论性论文的细分层次表现出了很强的个体差异,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研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理论对比的类型辨析较易,但对理论构建、理论完善类型的理解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练习。综述性的论文数量少于理论性和实证类,但依然存在辨析难度,学生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后,才能辨析出综述论文的重点是突出总结还是展望前景之类的差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工整理、课堂汇报、相互提问、教师讲评,再次修改,对论文分类层次不断清晰,有针对性地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景观生态学各研究方向的进展成果。初次的“研究性实验”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为未来想要继续深入进行科研工作的同学启发了兴趣。

3.2精读学术论文

该步骤的要求是:在明晰研究性论文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某一类型中的一篇英文论文,按文章结构进行精读解析。从论文类型选择上,实证性论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及时反映了各研究方向最新应用成果,体现了研究热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实证性论文进行精读,如关注外来植物对农用地生境影响的实地调查案例、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影响的模型研究等。说明实证性研究论文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对教材讲授的概念、名词等内容,建立了实际案例的空间联想。从论文结构分析上,各组同学通过精读,明晰了实证性论文的标题主要包含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关键词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摘要的字数差异较大,但结构上,都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结论、意义。熟悉了正文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大部分组成,辨析了结果来自于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结论是可以通过对比等分析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精读解析,对第三步骤的写作实验有了结构性的指导与启发。

3.3论文写作

通过研究性论文写作,思考与输出课程理论学习的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选题兴趣,可以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风景园林设计课作业,以实现景观生态学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联动衔接;可以解析其他的研究案例或设计方案;对比本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关系;综述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此步骤实验对本科阶段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两个步骤开展,首先是写作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接着,通过讨论、汇报、讲评、修改之后,在至少建立两级目录结构后,开始全文的写作。从学生的实践结果看,写作类型清晰的有两类,一是综述类,二是实证类。实证类主要是将设计课的作业作为案例,结合了景观结构分析等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理论与设计内容结合的写作。综述类论文写作难度较大,选择此类型写作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本课程理论想要深入理解学习的主动性,如“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近40年某期刊文献分析”等。总结此步骤实验成果,学生刚开始尝试研究性论文的写作,会有题目范围过大、写作深度不够、停留在数据、资料分析直接结果层面、关于研究内容观点的深入总结较少等问题。但也通过此步骤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研究性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实践,对课程理论教学给予了研究性补充。

4结论

总结此次《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下方面值得反思:在辨析学术论文类别这个步骤时,可以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对第一层分类结构的三大类别分别开展教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缩小范围,聚焦检索与该章节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如在讲授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章节时,可根据章节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实证性论文分类辨析总结,在讲授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章节时,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性论文分类辨析。在精读学术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步骤时,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与写作的论文类型一致的范文进行精读,从结构到内容都可以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点,缩小写作题目范围,并给予更长的写作时间和多次讨论、指导。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疑问”主动搜集资料、在讨论交流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的认识;以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阅读、思考当下社会热点,解读各类运用生态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形成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性思维,为未来的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林学毕业论文 篇4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学院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采取访谈法、选择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高等林业教育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实际成效。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中,找准高等林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高等林业教育当前需要改进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二是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

林业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高等林业教育与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研究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对高等林业教育毕业生质量、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为高等林业院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西南林学院是西部地区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等院校,主旨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科技及管理人才。本文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西南林学院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采取访谈法、选择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高等林业教育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

1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2007年7一8月、2008年1一3月、2008年7-9月笔者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红河州、保山市、大理州、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等10个边疆少数民族市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西南林学院毕业生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历时65天,共召开座谈会84场,进行个人问卷调查7%份,并先后对430家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质量调查。最后共收回用人单位填写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269份,毕业生个人填写的调查问卷673份,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毕业生培养情况作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 1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突出地反映了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顽强的创新能力、融洽的人事关系、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专业知识,从这些方面也反映出西南林学院农村生源多,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治学严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其他诸如政策法规的掌握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处于正常偏上,接近正态分布。而外语水平一般、计算机运用能力简单的弱项也比较突出,这和近年来知识爆炸、外语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运用技术突飞猛进相关,一方面表现出毕业生身处基层与艰苦行业,在获取最新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条件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了西南林学院外语、计算机教学,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1. 2毕业生的评价

西南林学院毕业生普遍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对现在的工作基本表示满意。近四分之三被调查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表示准备继续在现单位踏实工作,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已经在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普遍对工作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和同事关系融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近70%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或是较有信心。5成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勤奋踏实、身体健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1. 2. 1被调查毕业生在校所受教育及表现

在所有被调查毕业生中,有27. 04%人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15. 19%是“优秀学生”的获得者,13. 33%是优秀毕业生。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答卷率高于普通毕业生,显示这部分毕业生的亲和力强,对母校也比较关注。毕业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教育是专业知识(占38. 15% )和基础知识学习(占27. 41 % ),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锻炼是社会调查和实践(占21. 48 % ),而社会工作则占10. 37% , 4项比例接近4:3:2:1。

1.2.2毕业生对现在的看法及以后打算

从毕业至今,他们在工作中,有47. 41%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单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28. 0%的人得到了晋升或表彰;仅有7. 3%的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

对现在的工作普遍认为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53.9% )、和同事关系融洽(53.4% ) ,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47 % )、受领导重视(34.1%)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7.2% )。有74. 1%的人表示准备今后继续在现单位工作,仅有少部分(16.4%)准备考研或考博,而准备今后出国留学、另谋高就或是有其他打算的人合计不足10%。

毕业生们对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74.3 %的表示能够胜任,有两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基本胜任(19.0%)或勉强可以(1. 7% ),仅有不足1%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对于未来的前景普遍看好,认为前景好,有信心者占40.9%,前景较好,较有信心者占28.0%,前景一般者占22.8%,仅有1. 7%的人认为自己前景黯淡,准备另谋高就。

1.2.3毕业生自我评价

在所有的毕业生中,普遍认为责任感强( 40.1 % ),有创造力(33.2% ),有实践精神( 29. 3)和创新意识(28. 4%),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因素。

自我评价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思想素质过硬(62.1 % ),工作勤奋踏实( 56.0% ),身体健康(50.9% ),有很强的集体观念(54.7 %n)和协作精神(51.7% )。在工作过程中,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较为突出的不足是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公关交往能力。有60. 74%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较差或是一般;有53. 9%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或是一般;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公关交流能力(39.1 % )、口头表达能力( 35.3 %)和组织领导能力(29.7%)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2.4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

(1)西南林学院实验、实习教学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60. 8%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实习环节是教学管理中影响毕业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 47.8 %)也是影响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基础理论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也对西南林学院毕业生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还不够。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77. 6%的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56. 5%的人觉得应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56. 0%的认为应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3)英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社科类等基础性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在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偏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2结论与讨论

一是教学教务部门要按照“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符合西南林学院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西南林学院毕业生的好就业、就好业提供有力保障;招生部门要与就业部门互通信息,保持联系,根据就业部门提供的社会需求信息作为参考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适度增加招生计划,对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林学论文范文 篇5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页。

(2)同上书,第6页。

(3)同上书,第348页。

(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02页。

(5)《孙中山集外集》,第188页。

(6)《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34页。

(7)同上书,第577页。

(8)《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4页。

(9)《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589页。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493页。

(11)同上书,第518页。

(12)同上书,第348页。

(13)《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303、305、308页。

(14)同上书,第448页。

(15)《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3页。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