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6篇】正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6篇】

时间:2024-02-21 15:39:54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6篇】,欢迎借鉴。

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再齐读课题。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5)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3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评价:你心中的小松树真小,你心中的大松树真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学在初始阶段就充分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调动好奇心,求知欲。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谜语创设浓厚的学习情境是个巧招。】

二、对比朗读,巧揭课题。

1、师:

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来读读课题。“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

2、指导书写。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写的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过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呢?

三、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打开课文46面,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四、演练结合,体验生成。

(一)贴图找位置,学习第一段。

师:生字新词,长句子都会读了。读起课文来一定更有信心!自己再读读,看能不能把课文读的更流利通顺。

师:孩子们都会读了吗?会读了,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它们找到家。出示大山的贴画。瞧,这是一座高山,谁来摆一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师引读:瞧,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师: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尊重朗读体验,注重生成,学习第二段。

过渡:小朋友读书可认真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有一个导演要把《小松树和大松树》拍成一部电影。他们要招聘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演员,想参加吗?想参加可要听好了,要演好电影先要读好剧本,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先报名演小松树,要演好它,先找一找小松树这个角色都说了那些话?拿出笔读读课文找一找,画下来。

【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低年级孩子明显的爱表现自己,当明星这么好的机会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自然对于学习课文更感兴趣了。这时候老师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找出小松树说的话。】

师:找到请举手。把你画的读给大家听,你们和他一样吗?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在第二自然段中。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师:谁来当小松树,来演一演。要演好它可要读好小松树的话,想一想小松树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怎样?自己先试一试吧!

【设计朗读指导方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a、方案:请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朗读。

1.师:你觉得这个小演员把台词说的怎样?

2.师:我也觉得她读的特别好,再听听她那些地方读的特别好?

3.师:老师也听出来了,“多高呀!”读得可真好!现在老师来当小记者来采访你,你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小松树你感觉自己怎样?

4.师:“现在你就是小松树,站在这高高的山上感觉怎么样?站在山上朝别人说话,可以加上什么动作,来再演一演。”

站在这么高的山上,你感觉自己怎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讲体验,抒发感受。】

(孩子们回答不一,有的说:“我觉得自己好得意,站这么高。”有的说:“我觉得自己特别舒服站得高看的远。”还有的孩子说:“自己觉得很骄傲,原来我这么高!”)

5.师:带上自己的体验来读小松树的话,请表情动作来帮忙。

【尊重朗读中,孩子的个人体验不同。同样的对话,却有不同的感受。多种体验,让朗读走向生活,走进孩子心灵】

b、方案:请朗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朗读。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1.师:指名读。你读的比较通顺流利,你还愿意更努力的读好吗?老师来帮助你,朗读指导。

2.师:小松树你站在那儿?你觉得自己高吗?恩,你长得真高啊!现在你就是长得很高的小松树,来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再读一读这句话。

3.师:有进步,高多了。站得那么高,所以你能看到(学生回答“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往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看到公路上汽车和蚂蚁一样,有的说看到行人也像蚂蚁一样。山脚的房子树木都变的很小了……)

【登高远望,借助生活体验,由生活中体验,触动对课文的理解与品悟。使语文生活化】

4.师:小松树你站得高看得可真远啊!来读一读“很远很远”(出示词语)评价:这才叫读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师: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感觉怎样?(指导方法同方案a)

师范读:老师也想来当一回小松树可以吗?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在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低年级孩子善于模仿,老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处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孩子听说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6.师:谁还想来演一演小松树。指名演。全班演。大家都来当回小松树。注意看这两句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和疑问的语气。我们知道朗读要读好还要请谁来帮忙?(表情和动作来帮忙)

(三)自学品悟,学习第三段。

过渡:小松树演得这么好,大家都有资格当小松树。大松树该怎样表演呢?大松树(学生回答“没有回答”)它会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孩子明白大松树没有回答是因为心胸宽阔不和小松树斤斤计较。)

(课件出示小松树得意洋洋的表情。)

师:大松树不和小松树计较,我们来看看小松树的表情变化。(表情由得意到惭愧的低下头)出示词语“惭愧”,理解“惭愧”。可以换词理解,联系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中词语“难为情”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时候你觉得惭愧?

师:小松树刚才还很得意,可现在惭愧的低下了头,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风伯伯教育了它)

师:自己读读风伯伯的话,看看读懂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尊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自己先读品悟,再同桌互谈感受,交流阅读感受】

师:孩子你们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托”的意思,加动作理解。

师:哦,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你还想对小松树说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延伸:风伯伯的话说得这么有道理,难怪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送给你们。

(课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第一范文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习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所得进行延伸,这时候的学习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甚至品德。】

师:来演一演风伯伯。风伯伯说这些话是教育小松树,注意加上动作“摸”(联系生活实际,长辈们对你们说话时候很亲切,和蔼可亲,边说边抚摸着你们的头,找感觉,边读边演。)

五、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出示flash动画)孩子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男生当风伯伯,女生当小松树。

师:真棒!你们都是小小配音师。

延伸:小松树惭愧的低下头,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咱们下节课还得接着往下编故事,演课本剧呢!

六、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松、托、孩、呢”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己想办法识记:“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托”字提手旁加毛字少一横;“孩”字换偏旁识记;“呢”换偏旁识记。

3,师范写,生输空,再描红。

七、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贴图山顶小松树贴图

得意

惭愧

大松树大山贴图

教学反思】:

一、注重“以学生为本”。针对低年级孩子好表演,对直观事物兴趣浓厚的特点。巧妙的设计了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松树大山贴图等,调动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化难为易。

二、注重“尊重个性化朗读体验”。针对不同朗读能力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案(ab)方案。体现朗读指导的差异性,层次性。因材施教,把握住不同孩子的阅读感受进行朗读的指导。将阅读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注重“老师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的所思所想。让思维在老师激励下插上飞翔的翅膀。

四、注重“语文与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注重语文与品德之间的联系。寓教于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方式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生活化。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景。

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

生:小松树看不起大松树。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喂)

生:小松树很骄傲,以为自己了不起。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多高哇)

生:小松树说:喂,他没有礼貌。

师:那么我们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小松树的话?

生:我们用骄傲、神气的语气读。

师:哪些词语读好呢,指导朗读。

自由练习朗读,同桌对读,   指名读    (评价)

师: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

读最后一自然段可抓住“惭愧”这个词,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让学生理解“惭愧”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生:“惭愧”是不好意思。

生:“惭愧”是难为情的意思。

师:小松树为什么会惭愧呢?

生:因为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其实它只是一棵小松树,它是长在山上,并不是自己长得高,所以它感到惭愧。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齐说:对。)那你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所以小松树惭愧。

师:是啊,小松树不应该看不起大松树,不应该骄傲,所以它觉得惭愧。那么,它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小松树会想,谢谢风伯伯,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自己长得最高呢。

生:它想,我刚才太没有礼貌了,我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生:谢谢风伯伯,现在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的功劳。

师;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它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请你代小松树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生:松树姐姐,我知道错了,请你原谅我好吗?

生:大松树你好!我现在知道了,你比我高多了,我的高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现在小松树将会变的怎样?

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了。

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懂得了什么?

生:一个人不能骄傲,不能看不起别人。

师:对啊。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自夸自大,看不起别人。

苏教版一年级下《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凤凰语文网    点击数:88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教 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课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课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课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课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3、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很明显是小松树。对风伯伯的话进行淡化处理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可用在反复研读体味小松树这一形象上。即所谓“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沟”。这一设想和做法是否可行,还要请各位点评。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由于课文中的主要对话人物是小松树和风伯伯,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由开始的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到后来的知错、惭愧,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松树态度的转变上,应该比较充分。但大松树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宽容和谅解却是隐藏在文本中,比较含蓄地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这两者的角色在生活中都是长者,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角色相对应,所以在挖掘长辈宽容犯错的晚辈,对他进行温和、耐心地教育这一点上,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由于这一课说的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

教学程序:1复习导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上黑板贴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帮助学生复习了第一自然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突破重点。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是因为自己长得高”和“风伯伯认为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一开始傲慢无礼,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却很惭愧。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可能有学生对“托”这个动作不太明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字的偏旁,“提手旁”说明这个动作要用到手,再让学生把语文书托起来,同时教师作示范,帮助孩子理解“托”。3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一点切入,先易后难”的方法。在揭示了风伯伯说的道理后,我由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动作“摸着他的头”,并通过教师边范读边做动作,让孩子体会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语重心长、呵护关爱。再让孩子通过大松树的反应“没有回答”,并结合书上的插图,体会大松树的宽宏大量。最后在学生理解“惭愧”后,让他们站在小松树的角度,分别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一说内心的想法,读与说相结合,学生对小松树态度的转变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