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4-02-15 17:21:48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找到的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2、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1、了解海尔蒙特的实验。

(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

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2、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

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

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1、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3、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探讨,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物群落。

科学探究目标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分析推理思维,对生态失衡以及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难点:合理地分析与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鹰、兔、草平衡关系的小视频,一盆装有沙土的盒子,作业本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回顾: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会有什么影响呢?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把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提问: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预设: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揭题:维护生态平衡(板书)。

二、研讨: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草的数量变化(预设15分钟)

1.如果我们到草原上去,会发现那里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生物?

(预设:可能有人类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猎隼、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蝗虫、蚱蜢等昆虫,我们喜爱的。百灵鸟,还生长着中草药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

2.以老鹰、兔子和兔子喜欢吃的草为例。让我们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吧。

3.小视频:介绍生态平衡情况下的鹰、兔、草的平衡状态。 然而,……,鹰、兔、草其中的一种数量减少了!

提问:你认为鹰、兔、草哪一种数量最先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生态失去平衡1.鹰减少,会发生兔子天敌变少而数量增多,草减少。

2.兔减少,鹰难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飞到其他区域或饿死,草增多,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3.草变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饿死,鹰也因食物不足而飞走甚至饿死。

4.学生预想出短期内变化,并且说出长期后的新的生态平衡。)

提问: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活动一]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小组讨论,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小组汇报可能造成草原上鹰、兔、草减少的行为。

4.深入分析推理。人类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那么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呢?

(预设:过度放牧,导致植物的减少,氧气变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预设15分钟)

沙尘暴为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其他地区也有发生,我们南方比较少见。

1.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沙尘暴的认识?

(预设:风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来;有很多沙子被大风吹起来很高;学生对着装有沙土的盒子吹)

2.阅读资料,分析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活动二] :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PPT图文资料: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生物。

①百灵鸟。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然而每年约10万只被捕杀和毒杀,成为观赏鸟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在某些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目前我国规定猎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③发菜。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由于多年过量采挖发菜,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学生汇报交流。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2. 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4.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

2.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2)组内交流方案。

3.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板书设计:

7 茅草与锯子

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作业设计:

填空:

1、锯子是( )在( )的启示下发明的。

2、飞机是受()的身体构造和特点的启示而发明的。

问答: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受生物的什么启示而发明的?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