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升的认识优秀4篇正文

升的认识优秀4篇

时间:2023-09-18 03:16:58

升的认识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

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

(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

(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

(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

(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 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 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 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 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 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升的认识 篇2

本次研讨中,我们提供了《升与毫升的认识》的案例和大家交流,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案例

《升与毫升的认识》

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

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应怎样回复?

老师的做法欠妥!

◎ 2007-05-12 23:21 李爱英

在<< 升与毫升的认识>>中,我认为当学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时,老师那样回答是不好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应该告诉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只不过现在的知识范围不能解答,只要好好学习,不久的将来就知道了;或者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老师想办法答复你。用比重不同的两种液体比一比就行。

◎ 2007-05-12 21:11 黄成涛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里,我认为毫升与克是有关系的,毫升是体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体积单位与密度相乘就得到质量单位,所以,“1毫升等于多少克”与“1小时等于多少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2007-05-13 21:36 梁振举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1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对于学生2的回答,学生是不理解的,只是碍于同学的取笑而茫然点头。

◎ 2007-05-12 19:44 向帮怀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 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我认为老师不应该那样回答,“1小时”和“多少米”除行程问题中有联系以外,确实是两种不相干的量,可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有关联的两种量,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也许是他平时从什么地方获得过这方面的信息,只是比较模糊,这正体现了他的探究欲望。可这位老师的回答就有可能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让学生对你失去信心。我认为这样回答比较好:“你的问题很有创意,说明你很会开动脑筋,这两种单位在具体指某一种溶液时,只要知道他的密度是可以计算的,但我们现在还不行,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还达不到,只要你用心学习,不久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样回答我想学生就不会茫然,他的探究欲望也受到了保护。观点对否?望大家指导!

◎ 2007-05-12 14:13 李雪兰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 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这个老师"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感觉像在责怪学生乱问问题,我的做法,是可以直接举例子回答,同样是一毫升,如果是一毫升沙子,和一毫升棉花,你认为哪个重?重的是装在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毫升。毫升只是一个容积单位,不是重量单位,它没有重量。

仅仅是不同的单位的量不能比较吗?

◎ 2007-05-12 20:11 葛运玲

关于学生“1毫升等于多少克?”疑问的解答,对于李老师的回答我感觉有点不妥。当然不同得计量单位不能进行比较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学生的问题我感觉并非是在拿“毫升”和“克”进行比较,我感觉学生是在问老师1毫升的液体(多指水)重多少克,只是这位学生的表达方式不对。所以,对于李老师的回答学生是疑惑的点了点头(可能是出于对老师的崇拜或迫于老师的权威),如果这时老师对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指导,告诉他“不能说1毫升等于多少克,因为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但可以说1毫升的水大约重1克”,这时我想学生会会心的点点头,决不会心存疑惑,以后他也不会再去问老师“1毫升等于多少克?”这是我本人的一点看法,不知是否妥当。

◎ 2007-05-12 21:42 福建南安小数班032苏秀丽

葛老师的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纠正不同单位不能相比的错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还可以促进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奥秘。

◎ 2007-05-12 21:23 吴艳华

我同意葛老师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除了纠正不同单位不可比的错误外,还要告诉学生这两个单位之间在某种条件下是有关联的,比如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也可以拓展一下学习范围,让学生查查资料看看1毫升其它液体的质量是多少,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007-05-13 16:38 曾维娟

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虽然“毫升”与“克”表示的是物体不同的计量单位,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毫升的水、1毫升的油等各有多少克,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也不同!学生1对于学生2的解释还是不够理解,我想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1可能想了解的是1毫升的物质有多重!

课堂要向课外延伸……

◎ 2007-05-13 08:57 裴振全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如果老师真的不知道,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或留成课下作业,学生可发挥主动性,课下去探讨,在液体时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

◎ 2007-05-12 20:18 黄赵勇

毫升与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关联的,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 2007-05-13 22:40 王当琪◎

我觉得教师处理这个问题还有所欠妥,毫升是容积单位,容积是表示容器中液体的体积,体积是有质量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例,如:一瓶油,有些是写2000 克,有些是写2150毫升,不同液体有不同的质量,水的质量是一升(一立方分米)是一千克。毫升和克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是可以换算的,老师用 “1小时等于多少米”说明问题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回家查看一下资料,这样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是一起两得。

◎ 2007-05-14 13:23 罗东洋

这是一个课堂生成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活动起来,讨论明白这个问题的完整性,明白毫升、克各是什么单位,然后对这两种单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问题展开实验:如1毫升的水是几克;1毫升的油是几克。

◎ 2007-05-14 10:02 张艳春

我觉得案例《升和毫升》中的一个学生听了老师和学生的解释后很茫然,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到商场去看一看,仔细观察毫升与克到底有没有关系,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我们的想法:

从老师们对案例的分析来看,大部分老师认为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是欠妥当的,首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毫升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计量单位。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理,理解到学生所要说明并不是简单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问题,而是来源于学生的一种生活认识和积累,这样的认识和积累对于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能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考提出来更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教师要注意呵护的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呵护的本身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提供条件。另外,还有的老师针对学生的课上发言,谈到了课堂的生成问题,对于生成的问题,参看本专题的第四讲的内容。对于生成我们要宽容地接纳,理智的筛选并机智地解决,所以我们的老师也谈到了,将本课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还给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考、交流的空间。营造一种共同探索的氛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是我们要想到,并努力做到的。

升的认识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重点、难点:

1、 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 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想想做做第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 建立1升的概念。

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升的认识 篇4

话题1 有关“升与毫升的认识”的课堂处理

本次研讨中,我们提供了《升与毫升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教学片段和大家交流,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案例。

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以后,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

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

对于上面教师的做法,大家踊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教师的做法欠妥当,既可能挫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大家认为毫升(容积)与克(质量)是有关系的,老师的举例不太恰当。进一步,不少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现在摘要主要建议如下,供大家分享:

建议1 表扬学生的创意,鼓励以后研究

◎ 2007-05-12 23:21 李爱英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我认为当学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时,老师那样回答是不好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应该告诉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只不过现在的知识范围不能解答,只要好好学习,不久的将来就知道了;或者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老师想办法答复你。

◎ 2007-05-12 19:44 向帮怀

我认为这样回答比较好:“你的问题很有创意,说明你很会开动脑筋,这两种单位在具体指某一种溶液时,只要知道他的密度是可以计算的,但我们现在还不行,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还达不到,只要你用心学习,不久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样回答我想学生就不会茫然,他的探究欲望也受到了保护。观点对否?望大家指导!

建议2 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 2007-05-12 20:11 葛运玲

关于学生“1毫升等于多少克?”疑问的解答,对于李老师的回答我感觉有点不妥。当然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进行比较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学生的问题我感觉并非是在拿“毫升”和“克”进行比较,我感觉学生是在问老师1毫升的液体(多指水)重多少克,只是这位学生的表达方式不对。所以,对于李老师的回答学生是疑惑的点了点头(可能是出于对老师的崇拜或迫于老师的权威),如果这时老师对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指导,告诉他“不能说1毫升等于多少克,因为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但可以说1毫升的水大约重1克”,这时我想学生会会心的点点头,决不会心存疑惑,以后他也不会再去问老师“1毫升等于多少克?”这是我本人的一点看法,不知是否妥当。

建议3 举例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2007-05-13 16:38 曾维娟

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虽然“毫升”与“克”表示的是物体不同的计量单位,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毫升的水、1毫升的油等各有多少克,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也不同!

建议4 将课堂向课外延伸

◎ 2007-05-13 08:57 裴振全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如果老师真的不知道,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或留成课下作业,学生可发挥主动性,课下去探讨,在液体时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

◎ 2007-05-12 20:18 黄赵勇

毫升与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关联的,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 2007-05-13 22:40 王当琪

我觉得教师处理这个问题还有所欠妥,毫升是容积单位,容积是表示容器中液体的体积,体积是有质量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例,如:一瓶油,有些是写2000克,有些是写2150毫升,不同液体有不同的质量,水的质量是一升(一立方分米)是一千克。毫升和克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是可以换算的,老师用“1小时等于多少米”说明问题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回家查看一下资料,这样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是一举两得。

◎ 2007-05-14 10:02 张艳春

我觉得案例《升和毫升》中的一个学生听了老师和学生的解释后很茫然,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到商场去看一看,仔细观察毫升与克到底有没有关系,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建议5 鼓励学生就此开展实验和探索

◎ 2007-05-14 13:23 罗东洋

这是一个课堂生成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活动起来,讨论明白这个问题的完整性,明白毫升、克各是什么单位,然后对这两种单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问题展开实验:如1毫升的水是几克;1毫升的油是几克。

我们的感受:

从老师们对案例的分析来看,大部分老师认为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是欠妥当的,首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毫升与克是两个有联系的计量单位。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理,理解到学生所要说明并不是简单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问题,而是来源于学生的一种生活认识和积累,这样的认识和积累对于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能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考提出来更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教师要注意呵护的是孩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呵护的本身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提供条件。

另外,还有的老师针对学生的课上发言,谈到了课堂的生成问题。对于生成我们要宽容地接纳,理智的筛选并机智地解决,所以我们的老师也谈到了,将本课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还给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考、交流的空间。

总之,营造一种共同探索的氛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是我们教师要想到的,并是要努力做到的。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