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灰雀》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灰雀》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2024-04-12 20:09:4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Waner帮助大家整编的《灰雀》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说: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会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正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鸟儿吗?对,它叫灰雀。板书(灰雀)请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2、谁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好象又看到了什么?

3、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啊!自己去读读这段话吧。(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几只活泼的灰雀不仅惹我们喜爱,连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非常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灰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好小节序号,难读的或者喜欢的部分可以多读几次,注意课文里的泡泡。

2、检查词语。

还见过什么渣状的东西?(饼干渣、煤渣、苹果渣、豆腐渣、甘蔗渣)

3、出示三个难读的句子。

昨天老师读课文,发现课文中有3句话很相似,而且特别难读,你们敢挑战吗?自己先练练吧!(自由读)指名读,发现什么?(标点不同,语气也不同。)你读出了三种不同的语气,真棒。齐读。

4、开火车读课文,谁来当火车头?他要是读对了,就让他一直读下去,要是读错就另请一位同学接着读,比一比,看谁的火车开得稳、开得久。

5、小结:读书也像开车,练得多,练得熟,就开得稳,开得好。

三、感知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同学们,刚才放声朗读课文,可以让我们读在口里,听到耳里,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不出声地默读课文,可以让帮助我们静静地思考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划出来,

2、交流读。(师评价:哦,他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看来真的很喜欢;他还经常带东西给它们吃,就像喂养自己的宝宝一样!多么真挚的爱啊!)齐读。

四、探究灰雀的下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教育无痕。

1、引读: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找出灰雀的下落吗?请大家读读3-10小节,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秘密就藏在其中。

2、交流,你发现灰雀的下落了吗?(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哪里读出来?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写小男孩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3、看来,小男孩说自己没看见是在撒谎啊!这小小的谎言连我们都看出来了,又怎么瞒得了列宁这位伟人的眼睛呢。那么面对男孩的不诚实,列宁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读列宁的话?

出示句子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1)从列宁的话里里你读出了什么?(列宁对鸟儿的关心、担忧、喜爱)看来,列宁是希望用自己对鸟儿的爱来打动小男孩呀!

(2)我听出了你的可惜,你在为什么而可惜?(为再也看不到可爱的灰雀,为灰雀的伙伴失去了好朋友,为那只被抓的灰雀永远失去了自由,为小男孩不敢承认错误……允许多元解读。)把你的可惜读出来吧!指导朗读。

4、引读:

听到这里,男孩再也忍不住了,他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同学们,这时的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决定放鸟归林,他想:……)尽管男孩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抓走了灰雀,但我们从他的话语中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过来。

5、同桌分角色读:

列宁真不愧是个伟人,没有一句批评的话,却让小男孩知错想改。这段对话写得真精彩,里面藏着秘密,也含着真情。让我们好好地去读读吧!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对话,看谁读得像,读得好。

6、指名分角色读。

7、存疑:列宁对小男孩的教育成功了吗?小男孩到底有没有知错就改,真的把灰雀放回来?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写字园,看看这节课我们要写哪些生字。出示第一行生字。指导写“胸脯”,(因为表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月字旁”,在古代,月字旁表示肉的意思。其他自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

二、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有没有把灰雀放回树林?(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那只灰雀,你能给大家讲讲你这两天来奇特的经历吗?(提示学生当时怎么被抓走,后来小男孩准备放你走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

三、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四、写字

五、作业

日记《灰雀历险记》

课后反思:

上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灰雀教学设计 篇2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养病”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教学重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我画你猜,激趣导入教室里来了个新朋友,老师来画一画。同学们来猜一猜,他是谁?

(老师板绘)麻雀、小鸟、灰雀!对,它就是灰雀,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他吧!谁来读? 关于灰雀,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呢!今天跟着老师一起走进26课灰雀,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拿出你的预习单,咱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列宁 灰雀 白桦树 胸脯婉转 仰望 面包渣 或者可惜 诚实 肯定欢蹦乱跳 惹人喜爱谁先来读?这个词,胸脯,这个词到底怎么读??这次很准确,一起读,胸脯在那里,指着一起读。(着重指导)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把他们带入课文中,你们有没有信心再次学习他呢?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

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语本106,默读课文,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初步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开始吧,注意读书的姿势。2.文中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列宁、男孩(男孩的“男”字是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板书3.那么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灰雀。(板书)你能根据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四、品读词句,聚焦喜爱1.了解灰雀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小灰雀来的,小灰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去文中找一找吧!(1)你找到了,你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原来小灰雀那么漂亮啊,他还有什么特点呢?(2)你也找到了,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来回跳动?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来回跳动吗?

(3)理解“婉转”一词。原来灰雀啊,不仅颜色漂亮,活泼好动,声音也很婉转呢!齐读,婉转,什么是婉转?老师这里有两条线,你们觉得那条线更符合婉转这个词呢?(黑板上板书两条线,一条曲线,一条直线)第一个,对了,这样有高低又起伏的歌声就是婉转。瞧!小灰雀多么的惹人喜爱啊!(4)大家一起齐读这句话。 老师要求孩子们加上动作读。(5)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灰雀动作的轻快,歌声的婉转,这样的灰雀你喜欢吗?列宁喜欢吗?(找句子和关键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你来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句子找到了,谁能从中挑出列宁喜欢灰雀的关键词语呢?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你能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中再来读

一读吗?(指导朗读)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位同学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后面的同学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了重读,这更能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五、抓住对话,揣摩人物想法

1、列宁多么喜欢灰雀啊!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小灰雀不见了,小灰雀到底去哪了?我们去文中找找线索吧!2.默读3-10自然段用“~~~~”划出列宁说的话,用“——”划出男孩说的话。边默读边画!3.师生合作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读列宁的话,你们来读男孩的话。 4.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你们都找对了,下面我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这次,我们四人一小组,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一人读旁白,还有一人当评委,开始吧!哪个组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来读列宁的话,你来读男孩的话,你读旁白,你来当评委,读完了你来评价一下吧!你们真厉害,既会读,又会点评。5.通过标点符号和提示语体会人物想法。读完了,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有没有从文中发现什么线索?体会男孩内心想法。(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你找到了这个线索,为什么选这一句呢?这里男孩回答问题时犹豫了!如果他没见过,怎么会犹豫呢?你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没。.。.。.我没看见。”你体会到男孩怎样的心情?紧张、害怕,你是怎么体会到紧张害怕的?男孩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了,从哪里知道男孩结结巴巴——省略号。平时什么时候用到省略号?什么东西很多,说也说不完的时候,你说的是省略号的一种用法,表省略,而这句话的省略号却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男孩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必有隐情!小男孩在隐瞒什么呢?男孩捉走了灰雀,怕列宁责怪他,所以他想说又

不敢说,说明灰雀的失踪肯定和他有关系。一个省略号就读出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2)。其实反映内心世界的标点符号不止这一处,还有哪里?一定会飞回来!你从感叹号里读出了什么?读出肯定,文中不止一处提到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一起找一找吧!“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有什么差别,第一句后面加的是句号,最后一句是感叹号。我找两位同学再来读,你来谈一谈感受,(你发现后面那一句肯定的语气更强烈一些,也说明灰雀就是男孩捉走的,不然他不会这么肯定地说)你分析的太到位了,你再来用肯定的语气读一下最后一句,多肯定啊,真聪明,从感叹号也读出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就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3)。寻找提示语,感悟提示语的重要性!体会列宁内心想法都是从男孩这里找到线索,有没有人从列宁这边发现线索吗?谁能找一找?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你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这两句话加上提示语吧!男孩( )说:“没。.。.。.我没看见。”列宁( )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伤心的说,感觉不明显,再读,这次我听出你的伤心了,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加上提示语后,不仅读起来更简单,还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要想读好人物对话,提示语的作用,不能忽视,5.师生合作,加上提示语再读。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读对话,我读提示语,你们读人物说的话,我走到谁那里谁就来读,但是老师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和上面内容不一样。你们必须要认真的听,这样我们才能配合好。记住了吗?小灰雀不见了,列宁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的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结结巴巴的说“没。.。.。.我没看见。”哎呀,可怜的小灰雀到底去哪了啊?列宁担忧的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多想告诉列宁,那只灰雀没有死,可他不敢讲,面对男孩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的说“多好的灰雀

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的话触动了男孩的心,他看着列宁终于鼓足勇气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列宁欣喜的问:“会飞回来?”男孩无比坚定的说,“一定会飞回来!”6.再次感悟人物内心想法,体会人物品质孩子们,最后这只小灰雀飞回来了吗?大家齐读这段话“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里出现“低着头”,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在想什么?这个男孩最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小灰雀放回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诚实,知错就改的男孩。“灰雀,你到底去哪儿了啊?”为什么列宁问灰雀而没有问男孩?列宁在想什么?(体会伟人列宁的品质)因为爱,男孩捉走了灰雀,也正是因为爱,男孩又把灰雀重新放回大自然。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六、总结谈话、升华情感、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在对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灰雀的喜爱,也认识了一位善解人意、尊重和呵护男孩的伟人——列宁。也看到了小男孩的诚实。也学会了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诚实是一种美德,使我们最美的外套,课下完成小练笔。课下同学们完成小练笔,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板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篇3

循着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原则,着力于儿童的言语学习出发,创设有情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单元整体编排上去系统分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新旧教材对比中明晰老课的新使命,促成统编教材体系下的老课文教学新价值、课时核心新目标的有效落实。

教材分析

《灰雀》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以“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落实“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一语文素养。文本中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犹如温暖的阳光,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文本在表达上主要通过列宁和男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基于这一文本特色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采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一人文素养,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为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和分角色朗读对话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文本中的小男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对于灰雀是否男孩抓走充满好奇,利用“小侦探”破案这一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宁、胸”等十个生字,理解“婉转、自言自语、肯定”等词,会写“雀”等字。

2、分角色朗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3、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男孩的诚实。

教学重点:

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揣摩人物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和男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边默读边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准备:

1、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小侦探奖章”若干。(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学习单的预习部分。(学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教学“雀”:出示雀:一种小小的短尾巴鸟,“隹”指短尾巴鸟。师范写“雀”字,生书写“雀”字。

2、揭题:雀一般指麻雀,麻雀欢蹦乱跳就叫“欢呼雀跃”,教室里静得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这叫“鸦雀无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学习汉字多有趣。文中的雀不是麻雀,而是灰雀。(板书:灰)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1)出示第一题,生校对,强调“胸脯”的“脯”读第二声,生读词,拍拍胸脯,胸脯跟身体有关,两个字都是月字旁。生齐读第一题。

(2)出示第二题,生边读边校对,齐读句子。

(3)出示第三题:判断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

(设计意图:抓“雀字进行字理教学,让学生理解“雀”的同时体会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趣味。检查预习,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板块二:借理由圈,查找证据。

过渡:灰雀到底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口说无凭,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探,从文中找找证据吧。出示: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灰雀是或不是男孩抓走的证据。

2、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填写理由圈。

3、侦查小队上台展示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小侦探破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理由圈这种可视化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学生在默读、筛选、概括、合作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板块三: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好对话。

过渡:大家的证据大都来自人物语言,让我们走进对话。出示:

1、默读3-10自然段,划出对话。指名读列宁和男孩的话,出示课件校对。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指名同桌读第一组对话,评价、交流朗读经验。

4、添加提示语读好对话:(板书:提示语)

(1)指名学生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读好对话。

(2)引读:师读提示语,生齐读对话。

(3)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读好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划出对话分角色朗读,利用提示语这个抓手读懂人物情感,朗读指导尊重学生真实感受。)

板块四:借案情推理,揣摩心理。

1、揣摩列宁心理

过渡:读完对话,你觉得灰雀是不是男孩抓走的?列宁知道真相吗?他又是怎么想的?再读对话,边默读边揣摩列宁的心思。(板书:揣摩心理:)

(1)学生默读对话。

(2)揣摩列宁心理:列宁每次说话时都是怎么想的?四人一小组选择一处揣摩列宁的内心想法。

(3)交流反馈:预设:列宁找灰雀看见男孩会怎么想?听到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心里会怎么想?男孩想告诉列宁什么?列宁见到男孩欲言又止时是怎么想的?男孩看看列宁在犹豫什么?男孩说一定会飞回来时,列宁怎么想?

(4)师生配合读列宁心理和言语,发现想的和说的不一样,探讨不一样原因。

2、揣摩男孩心理。

(1)男孩又是怎么想的?请再默读对话,借评价标准完成《作业本》五(1)。

(2)再次确认:灰雀是不是男孩捉走的?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当了回小侦探,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到是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学会抓提示语和揣摩人物心理读懂对话。小侦探们,带着这份认真与执着,在语文的世界里你可以解更多的言语密码。

(设计意图: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默读对话,联系上下文揣摩列宁的心理,理解列宁的心理变化过程,习得方法后再自主揣摩男孩的心理,学生思维在推理、反思、创造中进一步得到锻炼。)

教学反思

教学首先应该让生命在场,让儿童在场,教师应以儿童的潜在状态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活动,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就是虚目标;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就是虚教学。基于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预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蜜蜂引路》一文的学习,对列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舍去原先的生字笼统教学,改为借助课前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时只抓易错字进行教学。三年级孩子对于分角色朗读对话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舍去原先逐句朗读,逐句引导分析体会人物情感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学生交流朗读对话的方法后直接引导学生添加提示语,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读出语气,读好对话,落实本课的朗读目标。基于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案,落实本课教学的一般性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儿童阅读的年段目标出发,初知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度?学习“概括”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架,把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第一课时移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思考这三个时间点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把三个时间段的内容连起来。如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尊重学情降低难度,又让学生感受故事发展顺序,习得方法为续写故事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的习作奠定基础。

灰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与动物间的友好与真诚。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收集有关列宁的材料,了解列宁的一生及他的贡献。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重点难点、关键】

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列宁的一生及他的贡献。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让学生收集列宁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材料,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想到课文一定是写什么的?

3、听录音朗读,对照课文。

4、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5、谁愿意说一说你收集到有关列宁的资料?

二、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3、着重理解:自言自语:自己与自己说话。郊外:城市周围的地方。

4、开火车拼读生字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思考题:

(1)列宁在公园里的大树上看到了什么?

(2)这三只灰雀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他们?

3、读本段,动手找出相关的句子讨论。

4、联系理解:惹人喜爱:指灰雀非常逗人喜爱。

5、指导朗读,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四、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

灰雀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灰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灰雀的图片或实物。

2. 有关灰雀的资料。

3. 学生的观察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灰雀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鸟。

2. 新课呈现:向学生介绍灰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体型、颜色、食性等。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进行对比和讨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一只灰雀。学生需要观察灰雀的外形、行为、叫声等,并记录下来。老师在旁边指导和解答问题。

4.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灰雀的特点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

5. 总结归纳:老师带领学生总结灰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强调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家中或周围的鸟类,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质量。

2.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对灰雀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