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7篇)正文

《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7篇)

时间:2024-03-18 05:51:3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小摄影师》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7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摄影师》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 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1、 思考练习2。

2、 用“突然”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交流收集的材料;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 齐读课题。

二、 借助拼音通读全文,标画出有多少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 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 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 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 讨论。

4、 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 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 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 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 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 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 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 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兴趣的话,选择高尔基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生平简介

扔纸团             让他进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

摆  弄             微  笑         《童年》《在人间》

大  哭             站、喊         《我的大学》《海燕》

《小摄影师》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精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有照成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小男孩照相,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他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思,并尽量使他满意,但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代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那一定让他进来。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二、学情分析

本课对话较多,语言亲切、朴实,能较好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并体会引用人物讲话的不同方法;二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

2、能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热爱、尊敬的感情。

5、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采用揣摩关键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图文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2、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编演课本剧等形式进行本课的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以及为什么没有照成。

难点是小男孩为什么不用高尔基的胶卷。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事迹。

2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鼓励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再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引到学生积极动脑阅读,主动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适当提出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要重视朗读。学习时要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高尔基说的话

六、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听伟人的故事吗?你们听过那些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去结识一位伟人吧,他是一位苏联的著名作家,听了他的故事,你们一定会喜欢他。

1、出示高尔基画像,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以学生为主,教师略做补充。

2、出示课题,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重点指导“摄”字的写法)。

3、猜一猜,在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文中的生词、生字,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把自己解决不了的词语、句子用铅笔划出来。

2、出示生词卡片,请同学读生字,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摄、衬”等字,它们都是翘舌音,要细心分辨。

3、(1)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理解词义时,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请学生交流自己小组内理解词语的情况。适时出示下列词语:鞠躬、吩咐、胶卷、杂志社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4、请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比赛合作朗读课文。

5、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可以向他们学习,也可以向他们挑战。

6、请同学们默读思考: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读明白了什么?读出了哪些问题?

7、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感兴趣和读不明白的内容,并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全班交流。

9、指导生字,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特别指导摄、基、桌、鞠躬、胶卷等字。

三、自我评价: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3、小摄影师

小男孩         有礼貌              尊敬         热爱

高尔基       喜爱         关心     热爱少年儿童

《小摄影师》教案 篇3

《小摄影师》的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 “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

我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像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高尔基的工作非常忙,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化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充分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小摄影师反思

学习《小摄影师》一课,采用编剧本,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表演中我意外地发现侯页宇同学把属于高尔基的台词记得很清楚,几乎与我们编的剧本没什么差异,表演高尔基对小孩子关切的神态时还像模像样的,表演完毕,同学们给她打分96。要知道这孩子平时完成作业比较困难,上课发言较少,无形之中在脑海里留下后进生的印象。学生能毫不吝啬地给予她公正的评价,除了他们纯真的天性外,也折射出我们班的老师在悄悄地为某同学学习落后着急的时候,在众多学生面前却没暴露。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以期望的心态对孩子,总有一天会焕发他们身上潜在的灵气。教学反思《《小摄影师》反思》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小摄影师  反思

《小摄影师》一课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一个学生向我发问:“老师,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小男孩拿来胶卷给高尔基拍照。”有的说:“小男孩回去取胶卷时发生了意外。”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都给予了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文结尾,课后练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再发现”,并选择个人,小组或群体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小摄影师》反思:《小摄影师》是讲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课文给我们留了许多“补白”的地方。 1、“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杂志社的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 2、“小男孩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 3、“高尔基好心帮小男孩,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卷呢?” 4、“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这,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 5、“小男孩会回来吗?”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不可分开。课堂上的留白正是在“学”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思”的平台。巧用“补白”,可以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补白”会生成更精彩的课堂。

小摄影师 反思

《小摄影师》一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怎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呢?反复思量后,我进行了这样一个设计,上课后感觉收效不错: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 )的人。小男孩是个( )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边读边思,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小摄影师教案 篇4

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知识点

近义词:

突然—忽然

吩咐—命令

立刻—马上

仔细—细心、细致

打量—观察

停当—妥当

摆弄—摆布

赶紧—赶忙

反义词:

经常—偶尔

仔细—马虎、粗心

哭—笑

词语解释:

1、明媚:景色鲜明可爱。

2、打量:观察的意思。

3、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4、停当:齐备;妥当。

5、赶紧:抓紧时机,毫不拖延。

6、转告:受人嘱托把某人的话、情况等告诉另一方。这里指秘书把高尔基的话传给记者。

7、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8、秘书: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9、记者: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词语辨析:

1、立刻、马上

都有紧接着某个时候、短时间内的意思。

区别在于:立刻强调即刻就会发生,语气比马上稍重;马上强调接着就会发生,比立刻更口语化。

例句:我们必须立刻出发,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些工作需要马上就做。

2、突然、忽然

二者都有某事发生得快而且出乎意料之意。但突然更突出时间的短暂及出乎意外。

例:他来得很突然。他正要出门,忽然下起了大雨。

词语听写:

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目、胶卷、车辆

秘书、立刻、仔细、打量、杂志社、阳光明媚

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有带胶卷未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习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平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 _____打开了_____ 扔给他的_____ ,同意_____ ,不料_____ ,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 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习、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胶卷

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

高尔基小男孩

热爱

对话、细节描写

《小摄影师》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依据课文中所描绘的人、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和猜测内容的愿望。

2、对留有悬念的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像,加以延伸补充,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流程】

1、议一议:

⑴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会再来吗?

⑵小男孩迅速回家取了胶卷再来时,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

⑶小男孩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

⑷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怎样做?

评点: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主要是起到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想像做好铺垫。可以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小组讨论。参与面越广,讨论越积极,越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2、说一说:

师:高尔基爷爷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时间对于他来说十分宝贵,然而还是希望小男孩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首先请与同桌讨论,然后把刚才的讨论组织一段完整的话说下来。

师: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口头表达。

香剑星: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首先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最后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他终于心满意足了。

师:大家觉得香剑星的想像合理吗?哪些地方说得好?

生:我觉得他说高尔基还在想着小男孩,而且还想得很入神。说明高尔基一直在关心小男孩,跟课文内容相一致。

生:他用上了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用得很准确。

生:还有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得好。打量举摆弄调整都很准确。

评点:相互评价是训练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体现了说话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创新潜能。

3、演一演:

⑴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内分角色表演。

⑵汇报表演,全班交流,合理评价。

评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并且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观的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写一写:

这一环节主要是文字表达的过程。通过讨论、口述、表演,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直观的表象。接下来把直观的表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有个性的作文

5、评一评:

教师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学生的互评互说,指出范文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文:第二天,小男孩来到列宁格勒,秘书马上请小男孩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小男孩敲门进来。高尔基说:快请进,我这儿有胶卷。小男孩说:你的胶卷不适合我的相机。说着,小男孩已经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忽然,小男孩又哭了起来。你怎么呢?高尔基关切地问。我又忘了带胶卷了。高尔基拿了一筒胶卷给小男孩。小男孩说:没办法,只好用着吧!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凳子上打电脑。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去做。小男孩说:我这次一定要多照些。小男孩照了很久,觉得口渴了。高尔基叫秘书拿来一杯果汁。小男孩喝完向高尔基告别走了。

评点:又忘了带胶卷这一情节的设计很有新意,很自然地安排高尔基借胶卷。既突出了小男孩的特点粗心,也再一次体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高尔基打电脑也是一大亮点。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