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老人与海鸥》 集体备课教案优秀10篇正文

《老人与海鸥》 集体备课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8-26 18:03:05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老人与海鸥》 集体备课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可爱;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精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与他能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教师适时强调“鸥”字的笔顺笔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

⑴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指名读,强调:

旋(xuán)涡塑(sù)料袋模(mú)样扇(shān)动炸了营似(shì)的

⑶齐读加强记忆。

2、指名说说哪些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如:俯、歇、瞻。

3、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十分亲密。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两人相互简单交流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设下悬念。)

3、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⑴喂海鸥:

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⑵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老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⑶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亲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褪、撮、挫、昵、啧、瞻”6个会认字和“鸥、褪、饼、挫、昵、俯、驻、歇、瞻、涡”10个会写字;掌握“海鸥、褪色、饼干、抑扬顿挫、亲昵、俯身、驻足、瞻仰、漩涡”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四、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2、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形象感知。

1、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生谈感受。

2、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进入人与动物的世界,感受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深深的情意,它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板书:老人与海鸥)

【设计意图:开课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鲜活的情景,为学习感悟课文奠定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些画面?

2、在这些画面中,哪个画面是你意想不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既能训练学生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为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剖析”的学习规律奠定认知基础,使学生便于进入文章腹地的探究。】

(三)学习海鸥送老人的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

1、在老人的遗像面前海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表现呢?请同学们用直线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2、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海鸥的灵性对老人深深的情意。学生汇报一处,师用幻灯片出示一处,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3)过来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4)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了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白色旋涡中脱身出来……

围绕学生的汇报,抓住关键词语:“大不一样、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瞻仰、守灵、扑”这些词体会海鸥的灵性,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难分难舍,对老人的那份爱,并采用个别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倒叙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读让学生先充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海鸥对老人会有如此深的感情?引发学生对前一部分的学习】

过渡:此时此刻,假如你是翠湖边的一名游客,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们得回到老人的生前去看一看。

(四)研读老人对海鸥的爱,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研读老人喂海鸥的画面。

⑴同样是给海鸥送餐,老人和游人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放开声读读下面两段的文字

⑵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和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⑶11年来,老人一直这样用心的喂着海鸥,所以每当老人很小心地放下饼干丁,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立刻说明什么?还说明什么?体会着再读。

抓住“很小心、退开、撮起、应声而来”这些词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与亲密。

【设计意图:老人喂海鸥是本课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从这个细节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主要采用让学生对比老人与游人的不同及个别重点词语的体会来实现,让学生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好。这种好,恰恰又通过学生不同时段的朗读得以流露。】

2、让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自学体会老人唤海鸥、谈海鸥的画面,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调配,可让学生下来后自读自学。)

过渡:这份浓浓的情,这割舍不去的爱,在老人与海鸥翔相处的十多年中,一定还有很多幸福相处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话。

1、发挥你的想象,在老人与海鸥之间还会有哪些幸福相处的画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相处的画面,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这样既能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又能落实语文教学“写”的训练。】

2、学生汇报交流。

(六)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出示老人最后一次到湖边喂海鸥的照片,配以悲伤地音乐,师有感情地讲述:同学们,作者和你们描写的画面多温馨、和谐呀!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有来,直到第三天,老人步履蹒跚地来了,在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在地上,背弯的像弓一样。这三天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是那么弱,但是他放心不下这些海鸥们,他要来看看与他相伴了十几年的“儿女们”,可这一看就是诀别。

他是一位孤单的老人,他的家小得只放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家里最值钱的就只有六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那也是为海鸥们准备的。

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开追悼会,很多人都赶来为老人送行,海鸥,这群老人的“儿女们”也飞来了。

3、生在音乐声中齐读海鸥为老人送行的四处,感情得到升华。假如你就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神情并茂的讲述,音乐的渲染,再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份割舍不去的爱,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再次的朗读海鸥送老人的部分,既能首尾照应,又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七)总结全文,结束教学。

在海鸥的心中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老人,在同学们的心中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老人,在人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老人。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4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绝对是不平凡的。其实,打动我们的往往是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

十多年前,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文章中有许多让人感动不已的片段。因此我决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赏读课文,去领悟老人和海鸥之间那种的深厚感情。

我班上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依然不积极,于是我决定先给足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去自学,并让学生边读边批注,有疑问的时候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交流学习的时候,少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谈,不束缚他们的思想。并安排几个小练笔。比如在学习“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展开想象,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并让学生写下来。

其次,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并让他们发挥想象,此时省略了什么内容,可以如何补充。

我觉得这课的教学主要是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而不是谈谈老人与海鸥之间好比亲人的那种关系,通过文章中的不少细节去一一体会,体会的过程中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抓住他们喜欢的句段去学习去品味去写一写。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做出努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类和动物之间没有和谐共处的事情,引起孩子们思想上的重视,能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这位老人的资料,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明显。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希望在课堂上所有的孩子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动。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背后所藏的深意,并能通过读、写、说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话题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昆明翠湖,走进发生在十几年前一个真实、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齐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一)初识文本,感悟“词”境。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组,反复品味。

撮起嘴 炸了营

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连声鸣叫

起起落落 白色漩涡

3.读了这两组词,说一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这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意想不到”?

(二)再识文本,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再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问题预设归纳: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

2.初识海鸥行为的“意想不到”。

三、精读课文,理解“意想不到”

默读勾画出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并尝试批注概括,围绕“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展开品悟交流。

(一)预设一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1.抓住“褪色”品读一个勤俭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2.理解“十多年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的“意想不到”。

(二)预设二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个词写得生动、传神?可以看出什么?

2.创设情境朗读。

3.理解海鸥居然和老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人“意想不到”。

(三)预设三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情境朗读,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像“亲人”一样。

2.理解在成千上万只海鸥中,老人居然能准确地“认出它们”,令人“意想不到”。

(四)预设四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你看他那小模样!啧啧……”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 。(理解老人在谈海鸥时的幸福,对海鸥的牵挂。)

2.指导读好拟声词“啧啧”。

四、总结梳理,书写情感

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就是这样与海鸥相依相伴。他时常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里充满无限的企盼,海鸥也望着这位慈祥的“亲人”胸中涌动着千言万语。

(依据学情确定写话内容)

1.学生自由写话。

2.交流。

五、入情入境,铺垫后文

当我们彼此怀揣着美好祝愿的时候,老人却静静地、永远地离开了翠湖,离开了海鸥……(音乐响起)

1.师生合作朗读画面二。

2.再识“意想不到”。

六、抛出议题,提升文本

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老人的一生应该是 的一生。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下课。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是一位普通老人的塑像,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这位老人名字叫吴庆恒,昆明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海鸥老人。

是什么让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受到市民的景仰,是什么牵动了作者的心?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塑像背后的故事,走进课文——老人与海鸥(读题)

请你打开语文书到114页,认真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并巡视。

2.检查自学:

出示词语(你会读吗?)

乐谱    停歇    吉祥    企盼    滇池    亲昵    褪色

撮起嘴    相依相随    抑扬顿挫    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    白鸥飞处带诗来

①注意滇、撮、正音、亲昵近义词(亲切、亲密)

②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的意思。(谁能说说“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诗的意思吗?)

3.梳理文脉

①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跟大家交流交流。(指名3-4个同学)

②看来这篇课文深深打动了我们,当我第一次读到课文时,其中两个有关老人与海鸥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哪两个场景呢?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场景。(概括场景)

③对着课题问,这两个感人的场面,让我们感到了老人与海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如家人、犹如亲人)

④那么,老人所做的哪些事,让你有这种感觉,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请大家默读1-13自然段。

(老人喂海鸥、与海鸥亲昵地说话,谈海鸥)

三、品读字词,揣摸作者是怎样把人鸥情写实,写具体的

1.从老人喂海鸥,谈海鸥与海鸥亲昵地说话,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那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请大家默读课文1-13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①指名读这一段,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觉?

②这里为什么用“扫”,而不用啄呢?

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把老人跟海鸥的情景写活了。

(抓住有声有色),这句子的确很好,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海鸥欢快的鸣叫,……)

③师小结,这像一幅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你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吗?(和谐相处,相依相随……海鸥飞处带诗来)

④如果学生谈得好,师小结:好一个(             ),好一个(             ),好一个(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吧(指名3个)

2.除了这一段,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真实、很具体的。

(1)第4自然段抓“亲昵”、“抑扬顿挫”。

第9自然点:对独脚了解多深呢,轻轻一声呼唤。

(2)便能应声跃起,应声而来。

(3)重点第11自然段。

①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他谈了些什么?请你默读第11自然段。

出示句子:“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

古人说“白鸥飞处带将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②从老人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是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出示句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一段话呢?(突出老人对海鸥呵护和喜爱)

让我们也带着这份喜爱来谈谈海鸥(请你来读)

随机指导:这段是老人跟记者在交谈,所以要读出说话的语气。

3.读到这,我们明白了,作者紧紧抓住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老人爱海鸥,视海鸥如亲人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其实,文中还有一处细节与写得很真实、具体。

出示第2自然段。

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

(1)指名读,读了这一段,你又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个褪色呢?

(突出了老人简朴、贫穷,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老人对海鸥的爱。)

(2)还有哪些词也起到强调突出作用的……

(3)就是这么一位老人,每月工资才308元的老人,他每天必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就是为了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他和海鸥犹如    亲人    。

4、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海鸥睡觉的地方,记者告诉老人,说带他去看,相约的日子到了。可是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三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儿了,就赶着来看心爱的海鸥了。可谁知道,这一看竟成了永别。

师:但是我们知道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请以“老人心中飞翔的鸥群写一段话”

出示:课件

板书:

老人与海鸥

和谐相处

犹如亲人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4.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鸟,它们有的名字很好听,有的羽毛很漂亮,有的歌声很动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跟鸟有关,这种鸟叫海鸥。你了解海鸥吗?(是一种海鸟,喜欢在海边或湖边生活,喜欢吃鱼,成群结队在海面上飞行,场面很壮观。)

2.师展示海鸥图片,这就是海鸥。

3. 今天我们要学习是课文是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出示词语:先来认识课文中的几个词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确。(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一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海鸥,他去世后海鸥围者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不肯离去。)

4、师:课文写了老人生前海鸥和老人去世后海鸥哀鸣两个场面。从哪儿到哪儿写老人生前喂海鸥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一)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到令你感动的地方划一划。

(二)交流

A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甲:从三个“褪色”中我体会到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坚持给海鸥送吃的。读句子。

乙:老人把钱用来给海鸥买饼干丁,舍不得买新衣服。(你也读)

师:是啊,老人有一颗善待海鸥的心。齐读。

B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师:从“只为了”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甲:老人很爱海鸥。老人不是为了欣赏风景,也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照顾海鸥。(读句子)

师:你觉得这样读行吗?”读好“只为了”(再指生读)

乙:他的背驼了,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一定很辛苦。

(补充材料: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丙:我很惊异,老人对海鸥的爱这样深,这样无私。(读句子)

2、.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简朴、勤俭,无私的爱,所以作者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一起读第2自然段。

3、出示老人图片,介绍老人的情况。

(吴庆恒,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10余年里,他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养着向他儿女一样的海鸥们)

(三)再读读课文3-13自然段,你还从哪儿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爱,边读边划一划。

(四)交流

C“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其他人的哪些不同?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应声而来。

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老沙、公主……”从海鸥的名字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生合作读前两句。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而且是很小心的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读第三句

说说“有声有色”什么意思?声?色?(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这个驼了背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放饼干丁的样子。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从你的谈话中老师仿佛看到了这画面。谁来读,把我们也带到美丽的翠湖边?

师:多么动人的画面啊!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一起来读这一段。

D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生动”在这里怎么理解?(精神,了解海鸥,谈起海鸥很精神的样子。

2、都谈了什么?(海鸥重情意,心细)

读老人的话前半句。“歇落了五次”你体会到什么?

3、“生动”还有自豪的意思。读老人的话后半句。

4、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

海鸥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对舰船来说,一旦在航行中遇到不测,沉船失事,海鸥会马上集成大群,在失事舰船上空大声吼叫,以引导救援舰船来援救。

海鸥还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因为海鸥爱在礁石附近飞鸣觅食,因此,航船可以安全地绕过海上暗礁。”。

5、白鸥飞出带诗来?

海鸥啄食后,飘举而飞,上下翔舞,洁白美丽的身影,充满诗意。所以说是“白鸥飞处带诗来

6、师小结:老人那生动的眼睛无不在告诉我们:老人与海鸥像亲人一样。

E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1、“企盼”是什么意思?(希望,盼望)

这是一种多么热切的心情啊!

2、指生读12段。

3、师:老人的眼睛里流露出对海鸥的眷念,与海鸥朝夕相处的企盼。这是一位多么慈祥的老人啊!

4、齐读。

四、拓展:

1、文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句子,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生抄,交流,并说说为什么抄这句?

3、总结下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人爱海鸥的心,爱海鸥的情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为专题,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是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现了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为我们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塑料、饼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过程: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1、学习单元专题

这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要紧紧围绕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来学习,所以在开课伊始,带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学习要求。这一单元的学习专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围绕这一专题,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在学生读后师重点强调两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感情及这感情是怎样真实、具体表达出来的。让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单元学习重点真正落到实处。然后顺势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板题) 齐读课题。

2、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进而让学生带着“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等各种疑问走进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学习单元重点,明确习作要求,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落实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从题目入手,紧紧抓住了这篇课文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一定的预习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的是要把预习检查进一步的落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1、查读课文: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错误要及时纠正。

2、检查字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夯实基础,因此在查读课文的同时就及时检查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随着学生的读,重点强调以下字词:“塑”、“饼”、“营”的读音;“抑”、“吉”、“塑”的字形,同时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边听边做好标记,以便课后整理。)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就写了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的故事。

(2)围绕着这个故事,这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海鸥为老人吊唁。具体在文中哪些段落,让学生找准,从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这一环节,我注重了教会学生方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让初步感知课文进一步扎实有效的进行,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教学中,我从课后习题1入手,紧紧围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感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加强朗读指导,充分体会,最后能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感情。]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一)学习第一部分(1-13):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

1、按单元学习方法做,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什么样的感情,这感情是怎样真实、具体表达出来的,默读第一部分,划出关键词,用心地体会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从文中第2段中的“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中“只为了”可体会到老人只想和海鸥在一起,只想细心照顾它们,可见老人对海鸥的喜爱,愿意与海鸥相伴。

(2)继续汇报:文中第2段从一系列动词“放、退、撮”可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细心照顾,我让学生做做动作,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在这里,我重点引导这句,课后问题句子出示:海鸥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更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配合得默契,相处得和谐。抓住关键词初步理解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联想当时的画面,通过练读,指读,评读后,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真实的融入到一起,真正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正走进文本。师:同学们,这里从老人做什么看出来老人与海鸥有深厚感情?(喂海鸥))(板:喂 )还有哪儿看出老人与海鸥有深厚的感情?随生答 (板:唤谈 )这两部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3)对重点部分的理解除了有感情的朗读之外,也要抓住重点句来理解。因此,我重点抓住这样一句话:“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亲人”,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亲近的人,是亲人,说老人和海鸥像亲人一样,能体会到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多么的和谐。这样和谐的情景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这一环节,我紧紧抓住感悟点,带领学生感悟,教给学生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方法,将理解与体会,交流与读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交谈、汇报中便能读懂,读透,体会深刻,同时,抓住课后问题来理解课文,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二)学习第二部分:海鸥为老人吊唁

1、让学生带着同样的问题及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部分。

2、(1)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大事。”抓住关键词“意想不到”,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什么事意想不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联系前文可体会到海鸥来为老人吊唁让人意想不到,是因为前文老人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海鸥,与海鸥有着深厚的感情,像亲人一样,海鸥才会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这里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句,也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随生汇报,(板:飞 叫 立)

(2)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当我们不得不去……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脱出身来”这意想不到的壮观场面,抓住关键词句“扑得那样近、飞动的白色旋涡中”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留恋,对老人的深厚的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重点读出扑的用意,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感悟与作者的感情真实的融在一起,通过练读、指读、范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进而真切的体会。

(3)以上这些也是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出来的,老师随机板书:扑

【这一部分,我继续把握住感悟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通过训练学生使用联系上下文及想象的方法,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再一次感受人和动物之间这和谐而又深厚的感情。

2、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事你经历过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谈谈。

【这一环节总结全文,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褪色”、“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细读品味、想象画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老人用心照料海鸥的句子,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感情。

3、初步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写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立足起点,聚焦亲情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人与动物的世界。(齐读课题)这是发生在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两组词语:

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

(1)读词;(2)看着这两组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两幅画面?(板书:喂――送)

二、紧扣细节,感受亲情

那么,在这一“喂”一“送”之间,能够传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怎样的深厚感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扫读课文1――13自然段,从文中找出老人喂海鸥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读1――13自然段,划出老人喂海鸥与众不同的地方的句子。

(二)交流:老人喂海鸥与众不同的地方

出示: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1、抓住“很小心”、“退开一步”、“撮嘴呼唤”、“应声而来”、“立刻”体会关爱、默契、信任、娴熟、熟悉等。

2、联系下文体味呼唤: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老人的呼唤与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2)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怎样抑扬顿挫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呢?(从学生的朗读评价中体会“抑扬顿挫”的意思。)

(3)句式:这一声声撮嘴呼唤,这一个个亲昵的名字,分明就是一首歌,在这首歌中,我听出了)

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抓住“起起落落”,品味节奏的快慢,体会默契。

2、抓住“有声有色”想象: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丰富多彩的声音和画面组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如果我们要给这乐谱取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词?

三、拓展资料,升华亲情

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出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1、理解三个褪色:理解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十多年,每天必来

2、出示课外资料;照片;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3、串读,回味细节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感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海鸥老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海鸥老人的塑像)

师:在昆明翠湖旁,矗立着一尊塑像,(投影海鸥老人的塑像)每年秋天,当海鸥来临时,有一个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他的名字叫吴庆恒,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海鸥老人。

师:看来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⑴为什么称他为海鸥老人?

⑵他为海鸥做了些什么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老人与海鸥(板书)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2读完后,让学生先看看这两组词语,并让学生读读。(投影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3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

4这两个场景,你读的时候,哪个让你意想不到?(送别老人的情景)。

三、精读品析课文

感悟海鸥送别老人的部分

1师:嗯(点头),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和大家一样,在安放老人照片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5~18自然段,找到海鸥让你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画一画,和你的同桌交流。

2、师巡视指导。

3、指名品读句子。

师:海鸥的哪些动作让你为之一怔?(用课文的话说一说)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从句子中你想到什么?

师:海鸥可能会怎么想?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什么是“瞻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c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扑”字可以换成什么字?换成“飞”字哪句更好?为什么?

四、小结

短短的几个句子,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人心的深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老人和海鸥的情义,你会用哪一个词?

老人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海鸥对他如此深情?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过渡

师::海鸥们面对着老人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它们站在老人的遗像前肃立着、哀鸣着、盘旋着。老人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海鸥对他如此深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13自然段。

二、精读品析课文

感悟老人为海鸥所做的事情这一部分

师:老人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海鸥?

a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两个“褪色、每天”说明了什么”从句子中你体会出什么?

师:十余里是多远?可能大家对此并没有概念,老师告诉你们一里等于500米,那么二十余里是多远?(一万米)远吗?(远)是啊!那么远的路老人每天都步行,连公车都舍不得坐。爱是风雨无阻。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b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用 “—”勾画出表示老人动作的词。(放、退、…)

指名生答。

师:从老人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c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 “公主“……

师:老人怎样呼唤海鸥?理解琴妹“抑扬顿挫、亲昵”。

师:从老人呼唤海鸥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拓展升华

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照顾海鸥,多么不容易啊!,这十多年里,除了课文中写的,老人还可能为海鸥做什么事?

刮风的时候,他(                                    );

下雨的时候,他(                                    );

(        )时候,他(                                   );

(        )时候,他(                                   )……

他可真像(                                          )!

四、小结(出示课件,配乐)

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