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最新5篇)正文

正比例和反比例(最新5篇)

时间:2023-06-21 07:54:03

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2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导入:同学们,像例1中表中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示其他各组数据的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是新增的,借助直观的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作适当孕伏。

虽然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可以使用,但我想在教学例题2时,教师还是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图像比较适合。在例题2的学习中也就是在画图像的过程中,要结合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要引导学生把所描出的这些点和原来表中的数据进行对照,以此来理解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第二个问题的思考要让学生看到所描出的这些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在画好图像后结合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加深对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教材编写无法展示画图像的动态过程,所以利用板书画图像的过程可以把这些问题穿插其中。

课前思考:

与孙老师有同感,这张图像是如何得到的?要将整个的过程比较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沈老师新授的处理太快了。

可以先出示图,引导学生理解横轴与纵轴所表示的含义,再引导学生根据例题1表格中第一列数据,找到在图上是哪个位置?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想通了如何看横轴与纵轴,会找横轴与纵轴的交汇点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找其他几列数据在这个图上的位置。最后将所有的点连接,观察这个图像的特点。

第二层次:根据图像,进行类推判断。

今天没有将例题2的光盘好好研究,明天去看看。如果光盘可以这样操作,就使用光盘,如果光盘不能动态演示这个过程,将采纳孙老师的方法,将图画在黑板上研究。

对巩固练习中出现的类推判断习题,我觉得是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大致的观察与推断,不需计算精确数据。

课前思考:

例2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并借助直观的图像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我也比较倾向孙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画出正比例图像后,通过指导学生根据图像解决问题3,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学会利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接受高老师的建议,新授的处理是太快了,所以接受了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利用实物投影,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出来。由于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是成一条直线。

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时,发现班级有个别学生画图的顺序不是很正确,所以也就顺势强调了画图的时候要先描点,再连线,并且将学生的画的图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时,“小军20分钟大约行了多少千米?”有的学生说是5,有的学生说是6,虽然教材上没有要求学生做出精确的判断,既然学生有了争论。我就让学生向办法通过计算来验证。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1分钟行了多少千米,再算20分钟。另一种是列出相应的比例式:根据图上的数据30分钟行8千米,那么对应的20分钟行多少千米呢?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根据图像找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找很明显的点,不要去找那些没有标明具体数据的点。这里也涉及到一个问题,接下来求的是“行20千米大约用了几分钟?”两题结合在一起,学生如果用算术方法做的话,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出错,因为上学期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求1千米需要多少分钟和求1分钟行驶多少千米”的时候,尽管反复强调,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错。所以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根据相对应的比例式来解答,也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接下来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在教授完例题的时候就提出了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根据图像找的数据是否正确,总的来说,较上节课相比,上下来感觉很轻松。

课后反思:

和沈老师有同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清晰、易懂。在例题2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在图中找到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以及这些点的排列规律和图像的特点,最后是根据图像来估计。在后面的练习中,如有估计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在看图估计时会出现错误,错误原因是把第一组数据2分钟打100个字当成1分钟打100个字。还有一个错误是遇到问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学生就不去思考这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计算比值,结果就出现用时间比路程或是订报纸份数比钱数。当然这样比,两个数量的比值相同,但学生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认真思考这两个数量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的比值到底表示什么。在这里如果没有弄明白的话,那么下一课时学习反比例后,问题更大。

课后反思:

例2的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并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算术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3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例3,反比例的意义。二、教学注意点: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路程时间·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p62“试一试”里购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练习十三第1题里碾米机的工作时间与碾米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学生在感知正比例关系的同时,体会这种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提出问题,引导有序地思考。“试一试”和练习题分别设计四个和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独立、主动经历感知过程。·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几个连续问题里的学习活动依次是: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写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这些活动与例题保持一致,重温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打下了基础。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提取共同特征。各个成正比例的实例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各个成反比例的实例里也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这些分别是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提取出来。·用字母表示关系与特征。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或者表示它们的积,用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是认识的一次抽象,概念在抽象中形成。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形成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概念识别、判断和推理。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判断比例关系还能初步体验函数思想,发展数学思考。·判断具体问题里的正比例、反比例。第63页“练一练”、第65页“练一练”分别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出理由。要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按照例题和“试一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思考。通过判断,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十三第2、7两题也作出类似的安排。能够在具体问题里进行判断,是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利用反例加强概念。第66页第3题通过画图、计算和填表,理解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第68页第8题通过看图、填表,理解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这些都是在具体问题里作出的判断,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特征,从而加强概念。·初步进行稍抽象的判断。第70页第12题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是较高的要求。虽然思维比较抽象,也要按照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一般程序,先找到相关联的量,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比值一定或者积一定,然后作出结论。其中的(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不能看作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的比或乘积都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因而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中学里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曲线(中学里是双曲线)。本单元只教学正比例的图像,不教学反比例的图像。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联系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方格纸上描出表示各组对应数量的点,知道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已知一组相对应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在图像上估计另一个数量是多少。

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4

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  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  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k (一定)    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 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5

教科书第87-90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教学例7.

出示例7的两个表:

表1

总价(元)8164080160

数量(件)1251020

表2

单价(元)804020105

数量(件)124816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答案,集体校正。

在表1中:               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路程随着时 相关联的量是速度和时间,速度随着时

间变化,速度是一定的。因此,路程和 间变化,路程是一定的。因此,速度和

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你发现总价、单价、数量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 =数量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单价一定时(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值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当总价一定时(也就是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当数量一定时(也就是总价和单价的比值一定),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依次将结论写出。)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做教科书第89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判断书牍、时间和路程中,每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一练的第1~4题。要求学生先独立进行判断、填空,再互相说明理由。

反馈讲评。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大米总数一定,每袋大米的质量和袋数。

(2)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袋数和大米的总数。

(3)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4)“少年报”的单价一定,份数和总价。

(5)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6)分子不变,分母和分数值。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高

(8)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9)总产量一定,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面积

(10)用砖铺一块地,砖的面积和用砖块数。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