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6篇】正文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3-10-05 16:02:08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上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能力。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峰峦(luán) 燚(yì) 一霎(shà)间? 崩塌(bēng tā) 绫(líng)纱? 日晕(yùn)

2.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出示问题: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知识小解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三、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并依次填写。

四、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实践发现

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

(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

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

六、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美点举例: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用了比喻使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松软洁白;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总之,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七、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语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及结构)

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

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

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⑴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⑵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⑴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⑵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

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u></u>。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

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七、问题探究

查询有关资料(可上网、图书馆等)写一份调查报告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篇5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在讲课之前,先让老师来讲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 不久雨淋淋

小燕钻天蛇过道 不久大雨就来到

蚂蚁搬家山戴帽 必定大雨到

蚂蚁搬家蛤螟叫 燕儿低飞大雨到

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找出课文中心句。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

二(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1、观察云的 形态来判定天气 2、|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三(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好,同学们拿出昨天预习时,要求大家所制作的“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

晴天云彩简表。

四、同学们通过表格了解了“云与天气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竞赛图例:

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担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五、文章语言特色

师:本课给我们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色彩,可是我们读起文章却显得条理清晰,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一篇课文语言方面特点。

1、 比较阅读

卷云的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常成白色,无暗影,有毛丝般的光泽,多成丝条状、片状、羽毛状、钩状、团状等。卷云由冰晶组成。卷层云的云体均匀成层,透明或成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晕的现象。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本篇说明文的主要特色。本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布置作业 :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后思

这是我在初二下学期学校开放周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同一教研组的语文老师的热情帮助,悉心请教,得到了很大提高。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