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正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2-16 17:04:15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 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2.解题。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之后写下了这篇辞赋。3.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动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学生朗读课文,标记有困惑之处。(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情感。)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6.结合“梳理·积累”,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作者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得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序文,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1段,表明辞官归隐的决心;第2段,描写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3段,写农村生活得乐趣;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三、合作探究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课文的主旋律是“归”,整篇文章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这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意”?为什么?明确:否。作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怀“治国平天下”“大济于苍生”之志,为此,他曾奔波于仕途,徜徉于官场,。然而,但是官场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后,才已无法故的走上了归隐田园的路。作者并非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人格生命的觉悟。在世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于淡远潇洒、萧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4.课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明确: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①“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②“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感吾生之行休”,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⑤“已矣乎”──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五个阶段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5.鉴赏课文的“美”。(结合课文例句,师生互动进行。)①可观可感可触田园风光描写──自然美;②发乎真情,托情于物──情操美;③意境淡雅,语词简洁,韵律优美──语言美。四、梳理·积累1.文言疑问词。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相当于“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相当于“为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曷、胡,相当于“为什么”;何,相当于“什么”。大王来何操?──何,相当于“什么”。2.词类活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意动用法,以……为喜悦;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以课文注释为主。)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笔译全文。附: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1、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案例剖析】 文章开头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用心领会“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这些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 领会文章词语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人生情感和行文时的处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由此我们可以分析: “心为形役”,心为形体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却做了官。“已往之不谏”,过去做错了事已经改变不能改正。“迷途”指出仕。“昨非”指做官为非。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文中没有涉及到官场黑暗的情形,而仅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说是“不谏”“迷途”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用语轻轻而过,表现作者洒脱、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学法导引】1、   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   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的文体特点、写作特色及情感的体现。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归去来兮辞》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代,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触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巩固发展】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表明这些词语的含义。 ①      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      奚惆怅而独悲                                                      ③      复驾言兮焉求                                                      ④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      胡为乎遑欲何之                                                    2、完成下列各表。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结构

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感吾生之行休

何陋之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马之千里者

音节

助词

怅恨久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余船以次俱进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5、背诵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坦然襟怀。 [拓展创新] 一、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6、  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7、 “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9、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完成10-12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②性嗜酒               嗜:             ③既醉而退             既:                ④或置酒而招之         或:              ⑤不慕荣利            荣利:               ⑥环堵萧然             萧然:             ⑦箪瓢屡空             屡:                ⑧忘怀得失             忘怀:        11、在括号内填上下列词的意义或用法。 焉:①因以为号焉(                   )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③焉用亡郑以倍邻(                 )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亲旧知其如此(                    )      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④其一人专心致志(                 ) 若: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②若入前为首,寿毕,请以剑舞(       )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④若汉挑战,慎勿与战(              ) 12、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②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③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译文: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 1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4、搜集整理陶渊明的诗文,编辑一本《陶渊明文集》,并根据释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给诗文集写一篇序。 15、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①胡、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②奚、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③焉、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④曷、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⑤胡、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

助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

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王语暴以好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3、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6.c   7、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8、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9、a  10、①详细地知道②特别爱好③……之后,表示已经完成④有时,有人⑤名位,利禄⑥萧条凄凉的样子⑦经常⑧忘记,不介意  11、焉:①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陈述语气②哪里③为什么④怎么   其:①他的②他③那个④那人   若:①这类②你③好像④如果   12、①每当读书有心得体会时,就因欣喜而忘了吃饭②到朋友家喝酒就喝个干净,喝个尽情,一醉方休③常写诗著文以自我愉悦,诗文尚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示范朗读。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ɑ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探究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示范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试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单分析 ,学生思考,领悟。

教师点拨: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谈到《归去来兮辞》的风格,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深入探究。

提问: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稍作点拨:选“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疏放”是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凉慷慨无可奈何的色彩。

“拙朴”与“清新”不同,“清新”更多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

三、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二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写中推测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参考答案:

1.示例: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至美是心灵的自由与悠然,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快乐而满足的心境。

●备课资料

1.陶渊明与菊

《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此句的意思是庭园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却喜旧日栽下的松菊犹在,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呢?

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他归田后,家里“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常对菊而坐,采菊东篱。诗人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爱菊的原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的菊像松一样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在严霜的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的独特的“贞秀”品质令诗人赞赏不已。菊是诗人的自喻,菊象征着诗人孤高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

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能祛百病,菊为制颓龄。”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

陶渊明与菊已合二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两个典故。由于这两典都与归田隐居有关,“菊”就与孤标傲世的隐士结缘了。后人用这两典,有的表现隐者的孤高个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有的表现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宋•赵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顷,菊松三径,不如归去!”

2.陶渊明与“五斗米”

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观。陶渊明在他39岁时直面不得志的仕途也吐出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的心声,做出了忧道不成,“只好躬耕自给”的抉择。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的《宋史•陶潜传》有记载: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他之所以“解印绶去职”,绝不是嫌位卑职微,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一表现了正直的读书人那种清高孤傲,“不善交结俗人”的美德;二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伟丈夫气概;三体现了不与污浊官吏同流合污,蝇营狗苟的高尚节操。

二、课文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敬服之情,无以复加。《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赋予景物以人情,以个性。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鲜明的例子。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选择双声词、叠韵词、叠词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归去来兮辞》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用韵文辞赋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触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结尾一段综述情志。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原文作者:李景华)

学习《归去来兮辞》 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课文第一段,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蔑视权贵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一。

第二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归意。陶渊明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他的《饮酒》诗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二。

第三段表现了陶渊明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诗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乞食》中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另有诗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生活是如此艰辛,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宁肯受贫穷,也要守节操,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三。

第三段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闲雅的读书生活,更有躬耕田亩的苦与乐。这是陶渊明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四段呈现了陶渊明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是其五。“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总观以上分析可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示: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恶融入到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眷恋回忆之中。接下来诗人以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了自己悠闲自得的乐趣,给全诗带来了一种淡泊和睦的气氛。刚烈的本性抒写和柔和的田园描绘在本诗中更替交融,互相映衬,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典型心情:对腐败的官场的无比厌恶和憎恨,复返自然后的庆幸和喜悦。可把本诗与《归去来兮辞》对照阅读,可更深刻地体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提示:陶渊明是古代士大夫中第一个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发现了劳动的美并在诗歌中歌咏它,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平淡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趣。

陶渊明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心甘情愿地做起自食其力的田舍翁来了。这一时期的诗作,歌咏了田园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和劳动美(如《归园田居》其三)。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演出了一幕至今仍摧人泪下,令人痛断肝肠的大悲剧——诗人乞食。诗人在诗中,不是刻意地宣泄自己的痛苦与怨怒,而是表现一个与虚伪险恶的上流社会并存的古风尚在的平民世界,由衷地赞美存在于人民之中的仁爱精神,讴歌了人情之美,颂扬了那些用真情和友善温暖别人的人们。

人情美和田园美、劳动美构成陶渊明田园诗的三大主题。而人情美是陶渊明田园诗所表现的最高境界。有了人情美,寻常之物如桑麻榆柳、陋宅草屋、鸡鸣犬吠才构成田园美,寻常之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构成劳动美。着意表现人情美,正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试问,《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人情美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等方面阐释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走进自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文坛,陶渊明不仅自己“走进自然”,而且也使后世无数文人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走进自然”。诗人辞官归隐,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恬淡和愉悦中反照出的是社会官场的黑暗。在今天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领学生跟着诗人“走进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惫时懂得去寻找一片宁静的生活天空。

二。说目标

本课特点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课重点在诵读、体会情感。根据这一特点和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巩固第一单元文言词语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理解大自然在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诵读、提问、][讨论、讲解点拨等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预习法、梳理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预习的积累梳理到内容的解读,再到写作延伸,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五。说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这两课时的设定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当中的“感受、鉴赏、应用与拓展”的目标要求展开。

预习设计

结合课文注释积累梳理词语句式,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具体方法指导是:读、画、评。读:要读准字音,注意押韵和反问句、感叹句、写景句、双声叠韵词语的抒情性。画:画出自己认为重点实虚词、句子并整理到笔记本上。评:自己提出问题,包括词句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分析,人生态度的点评。老师将重点词语解释、句子分析制作成学案,学生预习后完成预习学案。

第一课时

完成两个目标:一是积累词汇,二是分析情感及作者人生追求。具体环节如下:

★★课堂环节(一)巩固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预习学案、纠正错误、提出问题,对出现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然后指导学生对照学案进一步整理补充预习时的笔记。

重点词语有九个实词(生、靡、寻、去、恨、引、策、棹、乘);五个疑问代词(胡、奚、曷、焉、何),三个虚词(以、而、之)。掌握三个句式①被动句(遂见用于小邑)。②宾语前置句(皆口腹自役,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惶惶欲何之)③状语后置句(将有事于西畴)

此环节目的是检查预习效果,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通过学案巩固并强调重点。

★★课堂环节(二)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渔樵问答》一小段,并用幻灯片展示一个田园画面,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平和、恬静、质朴、优美。老师由此导入:此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渔樵问答》,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走进田园,走进自然。

此环节通过视听,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田园风光有直观的感受,唤起内心审美愉悦,下面诵读、鉴赏环节作铺垫。

★★课堂环节(三)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学生介绍作者,老师简介“辞”这种文体,补充社会背景:政局官场,“大济于苍生”之志。

诵读时,老师提示学生注意预习中画出的反问句、感叹句、写景句、双声叠韵词语的抒情性。学生读,学生评,老师点评并范读第一节,学生完成其余。朗读时配《渔樵问答》的音乐。

此环节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主要读出归隐田园的喜悦,掌握抒情词句朗读技巧,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课堂环节(四)把握内容(板书:归去、田园)

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学生朗读各部分,老师提出问题加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探究、讨论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是序和第一节:归因归途

活动(1)学生朗读该部分,思考讨论:结合社会背景在该部分归纳作者归隐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学生在此提示下会找到答案:外部原因——课文中“于时风波未静”,背景中“官场黑暗,统治者相互倾轧”;内在原因——课文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以心为形役”(补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背景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在后文解读中补充。

活动(2)“奚惆怅而独悲”反问句有强调作用,“惆怅”什么,“独悲”什么?结合背景在序和的、第一节中找。学生在提示下讨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质性自然,以心为形役;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多次做官尝试中理想破灭而失望。

活动(3)让学生理清第一节情感变化:惆怅独悲——平静——喜悦。

此时学生有了对全段情感把握,再读一遍第一节,读出情感。

●第二部分是第二节、第三节:田园之乐

活动(1)默读找出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句子。学生经过预习能较快找出词句:载欣载奔、怡颜、寄傲、易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活动(2)老师点拨语调、语速,学生在朗读这两节会更富情感。一个读其他同学找出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象和事件,然后小组分析、讨论所表现的情怀。最后师生交流。

对意象分析,比如“三径”指隐逸情怀,“松菊”象征坚贞高洁节操,“云出岫”表现自由,“鸟知还”比喻自己“归去”(补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景翳翳以将入”表现生活平静祥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是活力、希望、自由的体现。分析过程中老师做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

对生活事件分析:携幼、自酌、眄庭柯、倚南窗、园日涉、策扶老、有事于西畴、命巾车、棹孤舟,对其归纳具体的田园之乐,包括天伦之乐、观景之乐、琴书之乐、耕作之乐、游玩之乐。

活动(3)田园生活如此快乐,与第一节提到的为官时的“惆怅而独悲”对比表现了什么?

这里提示学生对比手法的效果是突出强调,学生分析出作者情感:突出厌倦官场,不与官僚同流合污,突出归隐的喜悦,对田园自由生活的热爱。

活动(4)这两节主要表现“田园之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达的感情与前面一致吗?追问:不一致,怎流露出什么情感?学生根据注释明白作者感慨生命的短暂而伤感。再问:这是否表现作者的消极态度呢?看下一节。

●第三部分是第四节:感悟人生

活动(1)先朗读,再分析开头四句的结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结构作用”的思考方向,学生得出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反问句强调并承接上文。“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以设问句强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作用。

活动(2)作者是怎样回答“欲何之”这个问题的?——否定富贵、帝乡,用田园生活作正面回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用反问强调“乐夫天命复奚疑?”追问:这表现什么心境?学生可以答出“坦然”“快乐”之类的词——乐天命)

小结:全文的情感变化脉络:惆怅独悲——平静——喜悦快乐——感慨生命的短暂、伤感——坦然、愉快。

活动(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种思想?(可作进一步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思想)学生自然想到道家思想。

老师进一步点拨深化:道家思想也是作者归隐的内在原因。儒道思想就像太极的阴阳,仕途顺时儒家思想占主导——积极入世,兼济天下,不顺时道家思想占上风——远离世俗,归隐山水田园。李白被启用时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时则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国的雄心,也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感叹。再回到陶渊明,他既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济世之志,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陶渊明归隐的另一个内在原因就是到家思想的影响。

活动(4)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师生齐读全文,老师可以用话筒以稍大的声音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全文。

此环节围绕作品情感去诵读、问答、讨论、点拨,解读作者人生态度,并由作者一人去观照所有文人,走进陶渊明又走出陶渊明。

★★课堂环节(五)小结并留作业:走进陶渊明,走进自然,是走进一种生活方式,是走进一种人生态度,是走进一种精神思想。根据本课时已经理清的脉络背诵全文,进一步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官场 大济于苍生

归因归途 悲——静——喜

田园 田园之乐 乐——伤 感悟人生 乐

第二课时

完成一个目标:通过写作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具体环节如下:

★★课堂环节(一)听写词语含意,抽查背诵

此环节巩固上节课词语,夯实基础。

★★课堂环节(二)朗读全篇,找出艺术手法

学生边读边找,而后小组讨论,各小组得出结论分别展示,指明例句和手法,老师补充。

预想答案:反问、设问、拟人、对比、叠词、铺排、用典、想象、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描写记叙抒情相结合

★★课堂环节(三)运用手法写作,在写作中加深情感

选择手法简单分析其效果,并启发写作。

对比(今是昨非;惆怅独悲——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情景交融(第二三节)想象(作者在十一月想象春天情景)

启发写作:完成一篇小短文《走进五柳先生》。想象“心为形役”具体场景细节表现厌倦官场,在上节课找出的意象基础上合理想象描写达到情景交融,表现田园之乐,这样归隐前后、痛苦与喜悦对比表达你对作者这种选择的看法。

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容易入手,可以用几句话作文章开头引导,让我走近你,走进你的痛苦,走进你的快乐……

此两个环节是应用与拓展,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文章作者的理解。

★★课堂环节(四)学生诵读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朗读中加深对诗人的情感、对自然的情感。

★★课堂环节(五)作业:各小组评选出两篇出色的文章,张贴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交流。

板书 手法:对比、想象、寄情于景

写作:《走进五柳先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6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 幻灯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3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XX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XX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教学后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体验和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以“五读”的形式带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我认为xx同学关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与陶潜的理想家园》一文中的观点错了……”“我赞成xx同学的‘屈原跳江自杀乃守卫精神家园的自我觉醒’的看法……”望着那一张张生动兴奋的脸,我深刻认识到,在读声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正是本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正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方能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关怀,使课堂充满着学生思辩与探究的阳光雨露,洋溢着学生人格成长的绿洲;方能自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涌动着师生心灵交汇的温馨。有了这样的课堂,我们还担心语文教育的匮乏贫瘠和苍白无力吗?

总之,“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默契配合,语文课堂方显得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从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附:【板书设计】

走进陶渊明 走出陶渊明

陶 潜              陶 潜 们

↓              (守卫精神家园者)

归去来兮辞 ↓

↙     ↘          屈原

结构层次  →  归隐情结 ↓

↓   精   ↓ 李白

呼唤归去  →   鄙弃官场 向往田园       ↓

↓     神  ↓        苏轼

闲适生活 →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

↓      家      ↓  李乐薇

隐逸情怀   →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

↓      园          ↓      霍金

抒怀言志      → 乐天安命、追求自由 ……

自己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