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羚羊木雕》【3篇】正文

《羚羊木雕》【3篇】

时间:2023-09-07 21:14:06

《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感情。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羚羊木雕》【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羚 羊 木 雕 篇1

课题:  课型:新 授   课时安排:2课时  主备人:邓艳平    审核人:胡松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品味语言,揣摩分析人物。

3.体会浓浓亲情,珍惜真诚无私的友情。懂得尊重他人,能坦诚与父母沟通。

学习重点:诵读品味语言,揣摩分析人物。

学习难点:辨明是非,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学生自学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

怦怦(    )   逮着玩(   )  攥着(   )  树杈(   )    寒颤(   ) 藏刀(    )

伤bā(    )  wǎn(    )回   脸jiá(     )  挨zòu(      )  jī(   )角

3、联系课文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2)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3)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

(4)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4、记叙文的叙述顺序有         、         、        ,本文运用了         顺序。

二、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圈画错误并积极发表意见

三、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导学

1、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用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加以概括。羚羊木雕对于爸妈来说,究竟有何重大价值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1至15自然段,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

2、析“贵重”一词的含义

①你 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

②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3、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16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能解释我这一行为的句子

4、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这时,爸妈逼你把已经送给朋友的羚羊木雕从朋友那里要回来,你会怎么做呢?(请学生发表意见)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自读课文24、25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相 应内容,师生分析)

5、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6至37自然段,思考:

①我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有怎样的担心?

②这种担心应验了没有?

③我为什么再一次流泪了?这次流泪与第24自然段中我的流泪原因有什么不同?

6、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我对朋友反悔了,我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 接原因是什么呢 ?这能不能怪我?谁还应负一定的责任?(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辩论)

课堂练习阅读24到2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节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划线句子是奶奶的话,你同意奶奶的观点吗?为什么?

3.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二、三节      和     。表现出了我的           。

4.分析文章中奶奶这个形象所起的作用。

5.第一节中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拓展提升                               母亲不 www.jingyou.net 是圣人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又封了一个50块钱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母亲连看也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话桌上,不冷不热地叫我:“坐吧。”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就去倒茶喝。

正喝着茶,就听见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去,守在小车旁边。大姐一下车,母亲就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她累不累。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应该问我累不累才对,可是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里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十倍。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母亲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说:“坐下喝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刺痛了我的心。我难受极了,一头扎进厨房拼命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了事。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点礼物,托哥哥带给母亲。可是哥哥却不干,说:“去年妈生日你没回去已经不好了。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的欢心;我钱少,讨妈嫌。”哥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我委屈地说:“你没尝那滋味,当然不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我 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我一气之下,便把东西拿回了家。

我刚回到家一会儿,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你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哥哥不说话,放下东西,拿起我给母亲的礼物就走。我送哥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哥这才说:“以前我来你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我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这回买的东西多?”我生气地说:“哥,你把我当什么人 了?”哥哥说:“我把你当平凡 人。平凡人会受名利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我这次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她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她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做得到。我听说,那种首先高深的圣人,要五百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你给她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了出来,我哽咽着说:“哥,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回去后,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母亲。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我们都不是圣人。

1、 读了文章后,你觉得文中的母 亲为什么不是圣人?

2、 第二年母亲过生日时,“我”并不是抽不开身,理应去为 母亲祝寿,但我 为什么不再回去?

3、 哥哥劝“我”去给母亲过生日时,买那么多东西送给“我”干什么?

4、“我难受极了,一头扎进厨房拼命地干活,油呛得我流下了眼泪”,这眼泪只是油烟呛得吗?你认为呢?“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出来 ”,这又是怎样的泪水?

5、生活中,如果你的母亲也像文中对待作者那样对待你,你该怎么办?

① 明确:1、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 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 2、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

②明确:说明爸妈是爱我的,羚羊木雕是爸妈爱我的见证,他们希望我能好好珍惜他们对我的爱。

明确:羚羊木雕是“我”与万芳友谊的见证,我们彼此交换见证友谊的礼物是想让友谊长存…

《羚羊木雕》 篇2

青岛  宋晓渝  邵长喜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②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     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初一10班  于双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初一10班  江颖楠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①     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     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①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②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点  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羚 羊 木 雕 篇3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②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②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 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初一10班 于双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初一10班 江颖楠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① 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 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① 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②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小结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点评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