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1-09 21:01:12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州的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

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 背诵这三首诗。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 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 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唐雎不辱使命》备课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尖锐的社会斗争。

二、基础知识

1、正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4、一词多义

(1)使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2)虽

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词)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发语词无义)

(5)以

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

5、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 m.shancaoxiang.com 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3、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

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

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

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

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四、模拟试题

1、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xx 》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这部书中有许多寓言:如xx 、xx 、xx 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大王加惠 (3)请广于君

(4)秦王怫然怒 (5)休祲降于天

(6)寡人谕矣 (7)唐雎不辱使命

(8)轻寡人与 (9)岂直五百里哉

(10)免冠徒跣 (11)以头抢地耳

3、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忠,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长跪而谢之( )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齐人也,坐盗(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5)这两个语段都是关于使者在外交上应对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获全胜。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6)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并简要叙述他们的故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课堂实录

屏幕显示《新华文摘》网页截图: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阿根廷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有阿根廷的一支南极探险队发现的这些化石包括部分颅骨,脊背上的部分骨板和其他骨骼。这些化石好像属于一种新的食草恐龙,具有鸟臀目恐龙的特征。

师:请把这段文字归纳成一句话。

生: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放视频《恐龙、南极》(时间1分钟),介绍恐龙和南极的一些常识。

师:结合视频和刚才的新闻,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恐龙如何在南极生存?

生: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了南极?

……

屏幕显示: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让我们随着阿西莫夫的笔来见证一个伟大学说的证明。请听课文录音。

放课文录音。

屏显整体感知题:

1、作者针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提出了那些问题?

2、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什么样的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师:是大陆在漂移,不是恐龙在迁移,你觉得可信吗?

生齐声大声回答:可信。

师:为什么可信?

生:7年级下册的科学书上有的。学到过。

师:那么作者自己提出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

齐读第6段,找出关键词回答。

生:不是百分百肯定。文中的“也许”“几乎”可以看出,

师:的确是不很肯定,因为它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假说。

屏幕显示百度百科词条截图: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内容和这种假说的弱点等。

师:虽然这种假说有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弱点,但它十分可贵,因为……

屏幕显示: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说,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屏显下列问题:

1、根据作者的假说,你来说说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大陆?(提示:假说推论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2、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完,屏显:大约2.25亿年前的大陆是……,那时的恐龙是……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6500万年前的大陆是……,现在的大陆是……,恐龙化石……

师:请对着提示复述过程。

生复述过程。顺便可讨论说明语文的准确,如“大约”“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生: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每个大陆都有了自己的恐龙。

师:根据作者的假说推论出,南极应该有恐龙化石。那么南极有恐龙化石吗?

生:有,开头的新闻里已经报道,南极有恐龙化石。

师:那么说明原来的假说是正确的。

理出文章的思路,屏显: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师:这是一种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叫假说演绎法。

屏显百度百科“假说演绎法”词条截图,师生齐读。教师强调假说演绎法的过程。

……

引入阿西莫夫的介绍,屏显: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近500本。代表作《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

屏显:我一直梦想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阿西莫夫

师生齐读中下课。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 学目 标

1、体会蕴含于小说中的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2、学习在曲折的情节中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3、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自学质疑】

结合学案内容,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拨和指导。(此环节放在课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假如爱有天意》,创设情境。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它,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二、交流展示:了解感人故事

1、第一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1题。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给划线字注音。

濑户lài 褴褛lánlǚ 酬谢chóu 函馆hán

舱房 cāng 失魂落魄 hún p

2、第二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2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 本文讲述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

对子女的崇高爱心。

3、第三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3题。 (学生板书文中几件事)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送长子

一波三折 换次子

换女儿

要女儿

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贫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小组合作朗读5-15节,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找出具体的词语赏析,仔细体会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

(学生齐读或小组分读)配乐《假如爱有天意》

——小组展示:一生读句子,其他学生说出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一生总结。

a、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四、精讲点拨:领悟文章主旨

(质疑探究:学生事先提出问题,教师投影展示)

1、你觉得父母要回孩子的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 师总结:最后一次理由,是实质性的理由,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

(请同学们从文中父母的话语中选出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一读来传达你内心的感动。)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

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考虑的,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五、拓展迁移:表达情感

1、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板书: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次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篇6

《三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辐合思维课(第二节)

教学内容:

1、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理解感悟。重点分析评价本文在记叙时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在此基础上,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引导。对文章遣词造句提出三处质疑,对文章内容提出两处质疑。

教学进程:

一、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整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杨绛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2、教师做适当补充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作者对老王的刻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能力)

1、由学生勾画出课文中对老王生活的刻画的语句,上黑板板书。再由教师对所找出的语句做总结归纳(投影展示板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谋生手段载客的三轮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苦居住条件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生理缺陷有一只眼睛是瞎的。

2、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老王与作者的交往的片段,教师做适当引导,学生能通过引导自己总结出老王的性格特征(投影展示板书):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现心地善良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交往片段老王性格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知恩必报蛋,表示感谢。

三、质疑(可针对发散思维课中,学生所提出重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进行分析讨论)

1、为什么“连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荒唐。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为什么会被“取缔”

分析:结合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车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也可了解老王“苦”的社会根源。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但是当时作者一家同样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为什么她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分析: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等等,从这些来看,作者显然是比老王要幸运的。

四、作者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提取信息能力)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再由教师作适当补充:

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不让老王白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事情中也反映出作者是个善良的人。但即使如此,作者仍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人人平等”的观念,人无论境遇好坏,都应该尊重他人,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伟岸、喧嚣倏地、超尘脱凡、柳暗花明、横空出世、摩天大楼、分道扬镳、风风火火

第二课时

教程:

一、深入研讨课文,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1、范读课文,阅读时,让学生标出语言节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特点:语句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作用: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叠词、叠句及修辞手法,体会它们的作用。(见板书设。)

二、熟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心态

1、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三段,结合课后练习题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置身于纽约“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之中,想起了家乡黄土高原的落后,深感调整脚步、迎头赶上的重要性。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虽身处他乡,人在旅途,却依然心系祖国,眷恋故园,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脚步,更加繁荣富强。

三、课堂讨论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导向以下主题,即“现代物质文明有利也有弊,热爱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处在初中水平,所以讨论点到为止,不宜深入,否则学生会陷入茫然。)

板书设计

1、叠词、叠句

“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动,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特点: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增强了语势和力量。

作用: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

2、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

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c比作“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和“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将万里长风比作“长天巨龙”。

特点: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作用: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后记:本课的教学应牢牢把握三点: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角度;二是培养学生容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三是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住这三点,教学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走进纽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沼(zhǎo)泽擎(qínɡ)天倏(shū)地烙(lào)印皑皑(ái)杂沓(tà)镢(jué)头白炽(chì)

巉(chán)岩喧嚣(xuānxiāo)赫(hè)然蒿(hāo)草螺(luó)旋浸淫(yín)寒气砭(biān)骨

容光焕(huàn)发分道扬镳(biāo)

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竟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表达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出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四、写作特点

⒈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如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站在摩天大楼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

⒉采用多种手法写出纽约的大楼高耸。

采用对比手法:高楼如山岳、峰峦:街道如峡谷、沟壑。采用烘托手法:窗外飘着白云。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多采用短句、叠词、叠句、排比句。

采用短句:“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五、重点问题

⒈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第二段中写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看到的景物“俯首望去……”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是静态描写,可以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第二段中写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第四段中写纽约的交通“乘电梯……按摩”是动态描写。前者充分表现了风力之大,烘托出大厦之高;后者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⒉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桂叶的长颈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运用比喻,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3)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郎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走进纽约》教学反思

《走进纽约》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文中的“醒来”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文章第一部分。

(1) 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来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来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来”。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第四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来--”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文章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章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来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来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源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来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