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 > 演讲稿 > 朗诵稿 > 朗读散文的方法(精选3篇)正文

朗读散文的方法(精选3篇)

时间:2024-05-24 20:05:28

朗读散文的方法(精选3篇)

朗读散文的方法 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备考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我校高考复习备考小组和高三级全体教师,以务实、协作的精神,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复习备考工作,现就工作进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学校积极成立20xx届高考复习备考领导小组,从宏观上掌控复习备考的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信息采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备考小组在对20xx年高考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后,明确了复习备考的工作方向和目标。经过深入调研,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分析学情、教情,把握高考发展态势,准确自我定位,找准了复习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定出了系统的复习备考工作方案。在20xx年5月经过统筹安排,精选了63名经验丰富、业务过硬、年富力强中青年教师,组成了新一届高三年级组,成立了九大学科组。年级组和各学科组按照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整合复习内容,把握复习进度。整个复习备考工作从策略的研究、制度办法的制定到具体的操作落实、有效的反馈有了强大的保障。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这一理念。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向教学过程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效益。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围绕学情抓备考,二是围绕课堂抓质量,三是围绕教学抓管理,四是围绕高考抓培养。

二、统筹规划安排,落实目标任务。

一是按照方案要求,年级组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复习备考计划。复习备考共分三轮进行:第一轮复习从20xx年8月至20xx年3月底,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方法上注重知识点拨和章节的归纳梳理。达到在点上做细、做实,由点穿成线的效果。

第二轮复习从3月底至5月中旬,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复习,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实施专题突破,在面上做文章,由面织成知识网,实现基础、方法、能力并重的目标。

第三轮复习从5月中旬至高考前夕,以模拟训练为主,强化答题技巧,调整心理状态,查漏补缺,综合提高。

二是夯实责任,层层签订高考目标责任人书。为进一步增强全体高三教师的目标质量意识,增强复习备考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学校分别与年级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层层签订了“20xx年高考目标责任书”,并出台了重奖重罚的奖罚政策。分解了任务,夯实了责任。

三是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深入细致的开展复习工作。各学科组对20xx、20xx两年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了反复研习和深入的解读,增强复习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进行习作和研究,熟悉试题特点和变化规律;组织科任教师研究复习资料,筛选出适合我校学情的高考复习资料;落实集体备案,严把教案关;在复习过程中时刻把握学情,通过协作会议等形式及时研究调整,化解问题;加强交流学习,学校先后3次组织55名教师参加了省市级高考研讨会,听专家解读考纲,分析20xx年高考试题,指导二轮复习等。

三、狠抓教学常规,突出复习实效。

复习备考的工作中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上。重点在备课,关键在课堂,着力点在学生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的做法是:

明确了三项要求:(1)以课堂为主阵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讲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举一反三,练要精选习题、评练结合、掌握方法。(2)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3)建立学生培优成长档案,包括尖子生、临界生、特长生三部分,针对这三部分学生要培优、补差、发展分类推进、个别分析、全面辅导、跟踪反馈。

开展了四项活动:(1)抓好集体备课活动。以互研组为单位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按照“四个统一” 完成粗线条、框架式的初案,即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讲评统一。再由各科任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完成个案。集体备案融入了大家的智慧,更具有了科学性和实用性。(2)以开展研磨课活动为突破口,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促进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化。通过听评研磨课给教师把脉、找问题,去伪存真,改进讲练的方法。以课堂为带动,辐射到自习及课余时间,让学生拿着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反复训练类型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跟踪辅导,严把关口,让学生对知识点逐项过关。 (3) 定期组织考试检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一阶段共组织考试6次和每周一测试(教师自行安排时间)。每次考试后都进行试卷分析和学情分析,及时反馈考试信息,查漏补缺。对于收集到的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反复强化训练。 (4)开展补差活动。面向尖子生、临界生针对薄弱学科选择对象,采取“开小灶”“盯人战术”等办法集中补课或一对一进行补差。在培养名校生、上线生、艺术特长生上下功夫。

四、注重精神鼓励,营造良好学风。

我们时时关注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学习风气,加强各种指导和鼓劲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一个高三学生都明白纪律的重要性;

二是班主任、组长、包级包班领导经常到课堂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指导和鼓励。

三是适时开展心理辅导。高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焦虑多,其心理情绪容易波动变化。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经常给予疏导,消除其心理压力。

四是重视体育锻炼。学校除坚持开设体育课外,利用晨练、活动课等组织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力求学生劳逸结合。

五是帮助学生认清目标、准确定位。举行了“百日冲刺誓师”大会,以此给尖子生鼓劲,给后进生加油,给学生以信心、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回顾走过的二百多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努力及取得的一些成绩,但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下一阶段,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管理,保证复习备考工作的一致性。

年级组要继续按照复习计划认真做好复习备考的组织、指导和落实工作。班主任要牢固树立全程管理意识,包括日常跟班管理、考试、志愿填报等;对待学生要做到积极主动,耐心细致,敢于负责,善于化解各种矛盾。要以严父的态度,慈母的心肠,严师的风范开展管理工作。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克服相互依赖思想,善于引导,慎于言行,敢于管理,严于要求,乐于奉献。要充分做好“六防”工作,即防止优秀学生成绩滑坡;防止临界生思想动摇;防止差生放弃学习;防止班级总体成绩塌陷;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止备考工作前紧后松。

二、精于研究,让复习备考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1、各备课组要勤于研究,清晰把握考试内容范围,对比考试变化,紧扣常规考点,把握新增考点。

2、教师备课、教学更要重视研究,在继续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的基础上,更注重针对性、高效性,在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对照考纲对已复习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防止出现“知识漏洞”。

3、学法指导上更应反复研究,组织学生学习考纲并以考纲为纲,指导学生及时回归课本,集优势力量破解各类试题难关,将体系内的知识点逐一过关。

4、复习过程要在研究中扎实推进,把研究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问题上。

三、突出训练,注重指导,提升解题速度和效率。

在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中,要同时注意加大练习量,通过利用周考、联考、限时训练及专题训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并适应各类题型的解答。在综合模拟训练的三轮复习中,要突出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指导,充分利用网上阅卷系统加强应试技能技巧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效率。

四、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

班主任、各任课老师、学校心理教师利用好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断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放下包袱,满怀信心,用昂扬的斗志和飞扬的激情去拼搏奋斗。

同志们,现在距高考仅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里需要我们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用我们辛勤的付出,铸就学生辉煌的明天,给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朗读散文的方法 篇2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朗读散文的方法 篇3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