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11篇)正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11篇)

时间:2024-05-25 04:45:16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这里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11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人”。作品当时反、提倡复古倾向予以尖锐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本讲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书,主目宣扬封建孝道。但其“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晋代有个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家产分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母极孝。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妻子商量:“儿子以再生,母亲死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儿子抱出,挖坑埋。兴好挖出坛金子,才免儿子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贵”人本观念。看似孝,其实残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献五脏,极少有父母去杀人。节约粮食,就想自己亲生儿子杀,则有违老母爱孙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有人这种孝举,称“愚孝。“

随便翻《二十四孝图》,这样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冷酷无情;“孝感动天”、“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最新《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4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几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分别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孝图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看到鲁迅的《朝花夕拾》上提到了《24孝图》,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个究竟。我非常赞扬孝敬父母,但是,也不能只孝敬父母而不顾及其他的,比如说《埋儿奉母》和《卧冰求鲤》这两个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他父亲死后,郭巨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单独供养母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活这个孩子,就无法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虽然孩子并没有被埋掉,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万一被埋,母亲也会伤心呀。更何况要“尊老爱幼”,光“尊老”不行,还得“爱幼”,再怎么贫穷也不能把亲生孩子活生生的埋掉啊!

《卧冰求鲤》讲的是有一个人叫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父亲也不喜欢他。后来,父母患病,他不计前嫌,衣不解带的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可那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就好了。钓鱼的方法有很多,不会可以请教渔民们嘛,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又笨又毁身体方法呢?!要是没掉着鱼,自己也被冻住了,那可怎么办?!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违背咱们的美德,但也不能像郭巨、王祥那样盲目孝顺,从而有悖其他理论呀!希望大家不要向他们学哦!嘻嘻……

最新《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6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孝。那个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从电视剧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他为了埋葬父亲,甘愿身到富家为奴,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天帝……

老师和我们讨论,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身葬父这个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知道了这个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惭愧了,我和他比起来那就太不孝了。上次爸爸生病了我还是不闻不问,好像和我无关一样。我天天在外头玩,只有爸爸许诺给我买东西,我才回去。什么事情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在外头时连爸爸他*的电话都懒得接,更不要说孝心了。

学习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父母生了我们,我们就要孝敬他们,不能忘本。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他们批评我们也是为我们好,我们也要虚心的接受。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报答感谢他们,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来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孝图读后感 篇7

《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样冒出这个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将孩子埋下,那就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何谈“孝道”?这种愚蠢至极的做法令人唏嘘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现实中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祭品,而他的父亲便是虚伪“孝道”的“典范”。

相比之下,现代的“孝”无疑是珍贵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开刀,爸妈都很着急,做完手术后陪在外婆身边给她做这做那,我偶尔过去,眼前外婆的脸上除了病气,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个字却涵盖了种种样式的尽孝方式。有的令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叹,也有的,令人背后发毛,令人发指。我希望大家记住“百善孝为先”,也希望大家对于“孝”有正确的认知。敬孝虽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罢,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图》,是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的文章,它写尽了封建迷信的可耻,也写尽了对封建时期孝道的控诉和对“祭品”无声哀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8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9

其实,《二十四孝图》的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0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50字》。

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一定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一定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图读后感 篇11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卧冰求鲤”,却有违人性,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孝感动天”,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盲从是可悲的,“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贵”的人本观念?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自己独养母亲,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对母极孝?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他把家产分为两份,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杀儿之举,此拼笮?母亲死了不能复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它让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卖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儿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父亲死后,“哭竹生笋”?原本家道殷实,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高尚的人。

最后,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儿子可以再生,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儿子一死。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