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精彩10篇】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精彩10篇】

时间:2024-05-14 08:18:28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0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后感 篇1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记得在20__年吧,我在自学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第一次读到《受戒》一文,一口气我接连读了三遍,感觉只有两个字:纯美!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和尚庙——荸荠庵的零碎琐事,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平常之极。整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人生哲理;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却处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清新隽永、悠远绵长!

和尚出家不是因为贫穷、走投无路才遁入空门,当和尚也要有关系、要有必须的门槛:“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还要认得字读过书”,当和尚还能够赚钱,经营产业、娶老婆……。说白了当和尚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而且是好职业!

没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没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三师 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能够收租、放债”,“能够赌钱、能够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乍一看来有点离经叛道,有违清规,却是世俗人情,人间烟火,饮食男女。和尚们过的是一种慵懒闲适的生活,与世无争,率性随意,自给自足,不是世俗人家,胜似世俗人家!

“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一样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 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话和尚的迂腐!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这是真的吗?我想就应是真的,起码是存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聪明,好学多才,又纯朴老实。“得了半套《芥子园》,照着描,画得跟活的一样”。而小英子则是一个美丽、伶俐、敢爱敢恨的农村小姑娘,“一天叽叽喳喳地不停,像个喜鹊”。不像情感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从头到尾爱得死去活来。故事中男女主角,对世事懵懂,却不无知!明子与小英子谈不上是恋人,最多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孩童的纯真、两小无猜的玩伴,又蕴含着丝丝青春萌动的情愫,写小英子喜欢明子,“小英子爱采荸荠,拉了明子一齐去,老是故意用自我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一种朴素纯真、如诗如画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叹!对于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选他当沙弥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决然的要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勇敢地表白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达了文章的高 潮。

我不明白这种情状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说中没有如诗如画的情景描绘,没有千回百转的情感纠葛,更多的是人物细腻的语言、动作描述,但是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时又充满温馨宁静、乐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写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种战争动荡时代对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对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触。正如作者自我是这样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噢!原先文字是能够这样纯美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出于这篇文章,就是出于孟子之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成大事,担大任,就要先学会吃苦,经受痛苦的磨炼。相反,如果你富贵了,也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人类担大任的不二法门呀!

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之权,长期在忧患中集结力量,让自我更加强大,最终打败武后,夺取政权,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之所以他会成功,就是因为他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仅有存在忧患意识,才能临危不惧。

开辟农民起义道路的领导者陈胜是个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本事,但正是因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此刻的荣华富贵,根本没忧患意识。结果秦朝的军队主动出击,陈胜豪无防备,就因兵败而失败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陈胜并没有忧患意识,也没有看到近忧,所以他失败了。

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最终推翻王莾政权,建立东汉。他在贫苦中早已锻炼了心志,正是因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话说:”天有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明白将来会发生什么,仅有处处存在忧患意识,防范于未然,才能有备无患,最终走向成功。忧患意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忧患意识时刻记在心里,你必须能够永攀学习高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3

逆境出人才

最近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受颇深。

孟子说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列举了百里奚,孙叔敖等人为仕的事例,说明了担当重任,必先磨练;有忧患意识,逆境磨练;努力奋进,方能成功的道理。

读完后深有感触,正所谓逆境出人才、乱世出英雄,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能磨练意志,提高能力,成就自我,获得成功。

人不在逆境中磨练,怎能获得成功?想汉朝开国元勋韩信不忍那胯下之大辱、十年之贫苦,怎能成就大汉王朝?忆张良,如不受那老者‘无礼傲慢’之气,不在家园灭亡的逆境中奋起,何能饱读诗书、通晓兵法,为刘邦统一天下出谋划策,成就四百年伟业?话司马迁,父亡身伤,为正义直言不讳满分作文网,却招杀生之祸,而其视减刑为奇耻大辱!若不是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奋发上进,何来史家之绝唱《史记》?

再说外国伟人林肯,多次败选,不灰心、不气馁,逆境中奋起,坚定目标,终成美国总统。交响乐之王贝多芬深受耳疾之扰,且疼爱的侄子桀骜不驯,其如无坚强意志、奋起拼搏,与命运斗争,何来钢琴之绝音?

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中奋起’成就了他们。

风雨过后是彩虹,暴风雨前总宁静。不经历风雨,怎能绽开生命之花?不在逆境中磨练,何来成功之喜悦?不在逆境中奋起,更待何时?风雨过后见彩虹,只有坚强奋进才能成功!

逆境出人才!只有在逆境中奋进,经得起磨练、吃得起苦,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4

孟子的“忧生乐死”首先引用了古代和现代名人的六个例子,得出困境留给人才的结论,然后加深到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也需要有痛苦感。如果统治者治理国家没有苦难感,国家就会灭亡,更不用说我们的老百姓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团体组织,任何一个国家,出生在苦难中,死在幸福中都是真理。

欧阳修又云:“忧患可以振兴国家,闲暇可以消魂。”这意味着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家可以繁荣,而一个国家和一个渴望安逸的国家将会衰落。自古以来,取代腐朽统治者的统治者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越王勾践被征服后,他受到了极大的勇气和羞辱。有一天,毁灭吴国、恢复越国的时候来了。吴王夫差因为贪图安逸而低估了他的对手,最终成为了一个被征服的君主。这个国家的命运还与苦难的感觉息息相关,更不用说我们了?现在是初中。每所学校都有许多名师,黑马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防止别人打败我们,那么我们将进入高中和大学。这不是更没有竞争力了吗?

《汉书》有:“千万不要忘记危险,繁荣一定要担心衰落。”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他必须试着想象自己的衰落和处境。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动力继续前进,奋斗,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相反,繁荣会衰退,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动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杀死了狼。在很短的时间内,鹿群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最终失去了天敌的感觉,从数万只健康的鹿变成了数千只生病的鹿。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猎狼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草、鹿和狼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终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天敌,鹿群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他们将不再经常锻炼,没有理由担心。最终,他们的体质会整体下降。这样,一场小病就能使他们消失。他们生在患难中,死在平安中

忠谏大臣魏正曾说:“宁为太平,慎为危险,厉行节约。”奢侈和舒适往往会使人失去安全感和诚实,加上浮躁,就不会想到危险,就像王自成一样。1644年,王历自成率军进京。进入城市后,军队松懈了。他认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元旦”正在传播。每个人都在等待官员的升迁。清军入关时,被打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顾危险,和平共处,不利于生存和发展。只有我们生活在和平中,思考危险,我们才能有长期的稳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5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6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题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亘古不变的哲理。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阅毕孟子之文,思绪飞扬,心潮澎湃。

轻叩历史之门,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越历史的尘埃,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以史为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规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着古往今来的统治者。给予我深刻的智慧与启迪。

遥想始皇当年,正是“出则”有“敌国外患” 才能吞并六国、君临天下。意气风发的他,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造阿房宫,尽享“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安乐。可惜秦二世遂即倾覆,阿房火数日不熄。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国犹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说、胶鬲等人崛起于忧患之中,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折磨使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后著《国语》;韩非子囚秦而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而完《史记》??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有所作为,是因为他们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不懈的努力,凭借着自己“打不死的蟑螂”精神为自己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言及至此,联想当下的有着“娇(气)骄(傲)奢(侈)独(特)散(漫)”之美誉的“富二代”。他们肆意挥霍、尽情享受,丧失了父辈的“忧患“意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乐”,从未体验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滋味。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把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试问,谈何青春之奋斗,谈何民族之崛起。呜呼哀哉!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是吗?青春的色彩在奋斗的汗水中会更加绚烂。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勇于磨炼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不能一味贪图“安乐”的现状,否则美好的未来就会渐行渐远了!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300字 篇7

就在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颇深。

这句话我一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请教过老师,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我也读过一篇跟这个启发相同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只猫在河边散步,一不小心跌入水中,猫赶紧跑上岸。第2天猫在这条溪边抓鱼,没抓到鱼,打算跳入河里抓,同样也没抓着,可这只猫感觉在这洗个澡挺不错。于是就在这里游了一会儿泳。突然猫的脚抽筋了,动不了了,最后猫被沉入水中淹死了。可怜的猫,他还不知道这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做一名勇敢的驾驭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8

每当我读到孟子所写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总感觉有一股力量从我的心底升出来,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了一些出身卑微的名人事迹以及孟子的领悟。其中一段话很让我受触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必须得经历磨难,激发自己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后才会有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则会消磨人的志气,使自己终日安逸享乐,最终一事无成。

走过历史长廊,有多少伟人登上辉煌的顶峰,而又有多少人沉迷酒色,导致自己被他人嫌弃呢?三国的刘备、刘禅就是很好的例子,刘备凭着一腔热血带兵闯天下,打出了一片天下,做了蜀国国君,成为一代豪杰,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个无能之人,就是因为他,才让蜀国国力衰微,慢慢走了下坡路。而身边的能臣虽竭力想挽回场面,却终告失败。最后,蜀国灭亡。

即使不说历史,反观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实例。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本可以立志成名有所作为,但他们却整日消沉,没有向上之心,长大后之后碌碌无为,成为平庸之辈。为什么?是因为他们自幼没有经历挫折,没经过生活的磨练,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而那些生活贫穷,家境不好的孩子却与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奋发向上,勤思进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到后来考上好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平台上施展手脚,扬名天下,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幼多磨难,为了维持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心智过早成熟,成了一棵顽强的小树苗,长大后自然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而我作为幸福孩子却也无奋斗之心,想来便惭愧不已啊!

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吧!自己经历一切,自己奋斗吧!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它的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 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位个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克服重重的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原来他们并不为人们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当差当奴仆。回国后,勾践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在住处悬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 我国古代有一位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他的诗 也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话成语叫“江主才尽”。可见,安于享乐危害之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因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也曾

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我得了全班第一名,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古文《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次单元测试,许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我只考了近八十分。这次考试使 我的头脑清醒了,我为自己没有树立远大和理想而感到羞愧,同时我暗暗地给自己鼓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地向前迈进。我总结了考试中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获得了全班第一名。可是我并不满足,因为我知道海水舀不尽,知识学不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沉下去的”。是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文章,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会得到最深还是这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篇10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举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结论,进而深化至统治者治国也要有忧患意识,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国家都会灭亡,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团体组织、任何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真理。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忧患意识国亦可兴,贪图安逸自己和国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越王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有朝一日时机恰好,一举灭吴国兴复越国。吴王夫差因贪图安逸低估对手最终做了亡国君主。国家的命运尚且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更何况我们呢?现在才是初中,每个学校都高手云集,黑马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还不知加紧提高自己,防止被别人比下去,那以后进了高中,上了大学不是更没有竞争力了吗?

《汉书》上有:“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一定要试想自己落魄了的样子与处境,这样才能激励他不断上进,奋斗拼搏,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则盛极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动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罗斯福为保护鹿大量捕杀狼,短时间内鹿群数量猛增,但最终失去天敌和忧患意识的鹿从原来身体强健的几万只锐减成病怏怏的几千只。为何会这样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草、鹿、狼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终减少,二也是鹿群没有天敌对它们的生存构成威胁,便不再大量运动,也没有理由担心,最终体质整体下降,这样下去一场小病就能让他们消失,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忠谏良臣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奢华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与老实,多添浮躁,不会思危,就像闯王李自成。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入京,进城后军心懈怠,认为大功告成,“日日过年”风气流传开来,所有人都等着加官晋爵,清军入关之时,闯王军队却一败涂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么不利于生存和发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专著文章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让我们从现在起加强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别人后退,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啊。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